当 “车骑将军张郃于木门道中伏阵亡” 的消息传到魏都后,皇帝曹睿大惊失色。张郃之死,疑云重重,究竟是死于意外,还是司马懿的算计呢? 公元231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踏上了他第四次北伐的征程。 面对蜀军的进攻,魏明帝曹睿任命司马懿为统帅,统领魏军抵御蜀军的攻势。 诸葛亮先命王平率领一支军队攻打祁山,自己则亲率主力赶赴上邽,击败了魏将郭淮、费曜率领的部队,蜀军的士气因此大振。 这一战士地击中了蜀军的软肋,耗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因粮食将尽,不得不率军回撤。 得知蜀军撤退后,魏军将领按捺不住,纷纷来到司马懿的大帐请战,认为这是追击蜀军、将其一举击溃的绝佳机会。 这时,车骑将军张郃站了出来,向司马懿进言:“诸葛亮向来行事谨慎,此次突然下令撤军,背后必然暗藏玄机,很可能设有埋伏。我们若贸然出兵追击,恐怕会陷入险境。” 张郃戎马多年,他对诸葛亮的用兵风格有着深入的了解,在他看来,此时追击蜀军无疑是一场豪赌,风险极大。 令人意外的是,司马懿并没有采纳张郃的建议,而是命令张郃率部追击蜀军。 张郃带领着五千精锐士兵,沿着蜀军撤退的路线一路追击。在追击的途中,他先后遭遇了蜀汉将领魏延和廖化的拦截。魏延与廖化在阵前对张郃破口大骂,言语间充满了羞辱之意,但两人并不交手,在魏军来攻击时又带着部众主动撤退。 一来二去,张郃勃然大怒,至于之前对蜀军设伏的担忧,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他率领军队不顾一切地向前追击。 随着天色渐渐暗下来,张郃率军追到了一个名为 “木门道” 的地方。这里两侧是陡峭的山峰,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峡谷通道,堪称打伏击战的完美地点。 当张郃率军全部进入木门道后,突然两侧山峰上无数的滚木与礌石滚落下来,将张郃军队的退路彻底阻断。 与此同时,埋伏在山上的蜀军弓箭手发起了攻击,张郃和及其所部被围困在木门道中,前进无路、后退无门,沦为了蜀军的 “活靶子”。 最终,张郃中箭而死,成为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军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 张郃之死,成为了三国中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按照《魏略》记载,张郃是在司马懿的强行命令下才出兵追击的,他的死似乎与司马懿有着直接的关联。 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司马懿坚持让张郃率军追击,确实存在诸多可疑之处。作为魏军的最高统帅,司马懿不可能不知道 “归军勿追” 的军事常识,更清楚追击撤退的蜀军可能面临的风险。 而且,张郃作为军中资历深厚、战功卓著的老将,他的军事判断向来准确可靠,司马懿为何会无视他的合理建议,执意要让他冒险追击呢? 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司马懿此举的真实目的是 “排除异己”,当时张郃在魏军中威望极高,官拜“车骑将军”,而且深得曹睿的信任,他的存在对司马懿而言,是一大威胁。因此, 司马懿很可能是想借诸葛亮之手除掉张郃。 不过,这种 “故意陷害” 的说法,也有很大漏洞。虽然司马懿素有野心,但在当时,他还没有完全掌控魏国的军政大权,依然受到魏明帝曹睿的制约。如果他公然设计陷害张郃这样的重臣,一旦事情败露,会危及自己的地位,这显然与司马懿 “隐忍谨慎” 的行事风格不符。 除了 “故意陷害” 的说法,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司马懿让张郃追击蜀军,并非有意要置张郃于死地,而是他真的认为这是一个击败诸葛亮的好机会。 或许是司马懿低估了诸葛亮的智谋,没有料到会设下埋伏;又或许是他过于自信,觉得凭借张郃的才能,即便遇到埋伏也能全身而退。 在这种情况下,张郃中伏阵亡,更像是一场意外, 战场之上形势瞬息万变,即便是再高明的统帅,也无法完全预料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一次小小的误判,就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无论张郃的死是意外还是人为算计,不可否认的是,他的阵亡对魏国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张郃的存在,既是蜀军北伐路上的 “绊脚石”,也是魏国军事安全的 “定心丸”。当时,“五子良将”仅存张郃一人,而曹魏宗室老将也大都不在时,张郃死后再也没有像他这样资历深厚、战功赫赫,且能与司马懿相抗衡的将领。 这一局面,为司马懿日后逐步掌控魏国军权,甚至为司马氏最终取代曹魏政权,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曹爽真是愚蠢的可爱,当他被司马懿囚禁在家中断粮的时,他向司马懿借粮,司马懿随后满
【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