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交换俘虏仪式,一位骨瘦如柴的男子向我方走来,他是志愿军60军180师

熹然说历史 2025-09-13 00:39:21

1953年,交换俘虏仪式,一位骨瘦如柴的男子向我方走来,他是志愿军60军180师政委吴成德,可回国后他被开除党籍,撤销军职!当人们看到他的遗物时,不禁大吃一惊! 1953年9月2日,板门店交换俘虏现场,一个骨瘦如柴的身影缓缓走来,体重从130多斤瘦到90斤,连熟悉的人都认不出来了。他就是志愿军被俘级别最高的吴成德。谁能想到,这位曾经为国浴血奋战的英雄,回国后竟被开除党籍军籍。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去世后,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的秘密,让所有人都震惊了。 吴成德1912年出生在山西新绛县,家境不错,小学毕业后当了教师。本来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但这个年轻人心里装着国家大事。1937年3月,25岁的吴成德辞掉教师工作,跑到太原参加了山西军政训练班,同年9月加入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在抗日战争中,吴成德参加过百团大战、中条山反扫荡等重要战斗。这个文化人在战场上一点也不含糊,很快就成了队伍里的骨干。抗战胜利后,他又参加了解放运城、晋中、太原等战役。到新中国成立时,吴成德已经是60军180师的政治部主任了。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吴成德跟着部队入朝参战。谁知道这一去,就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1951年第五次战役中,180师陷入美军重围。在分散突围的关键时刻,吴成德在检查各团突围情况时,遇到了300多名因伤无法行动的战士。 看着这些为国负伤的战友,吴成德做了一个决定。他开枪打死了自己的战马,表示要和伤员们共同进退。这个选择,让他错过了与师部汇合的机会,也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命运。 从1951年5月开始,吴成德带着剩下的战士在朝鲜山区打了14个月游击战,直到只剩3个人时被美军俘虏。在釜山战俘营里,作为志愿军被俘的最高级别军官,他遭受了各种折磨。但无论敌人怎么威逼利诱,吴成德从没有背叛过祖国。 1953年朝鲜停战后,吴成德作为最后一批被交换的战俘回到祖国。但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冰冷的审查。在昌图的”被俘归来人员管理处”,他们被要求详细交代在朝鲜的经历,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被俘。 那个年代,人们对战俘有很大偏见,认为军人就应该宁死不降。1954年,经过审查后,吴成德被开除党籍军籍,分配到辽宁盘锦大洼农场当副场长。从师级干部到农场工人,这个落差可想而知。 在大洼农场的20多年里,吴成德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周围总有人议论他是”特务”、“叛徒”,连他儿子都被同学们叫”叛徒崽子”。面对这些冷眼和误解,吴成德从没有放弃为自己申诉。他给上级写了几十封信,就是希望能还自己一个清白。 1975年,吴成德从农场离休,回到老家山西运城。1980年,中央终于下发文件,为志愿军战俘平反,吴成德恢复了党籍军籍,享受军级干部待遇。这时候,他已经68岁了。 1996年3月6日,84岁的吴成德在运城去世。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家人发现了一个秘密:尽管这些年生活很困难,但他一直在默默给希望工程捐款,从来没有声张过,累计捐了四万多元。 看到这些泛黄的捐款单据,所有人都震惊了。在那些最艰难的岁月里,当他背负着”叛徒”的骂名,忍受着生活的贫困时,他依然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默默奉献。这就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本色,无论遭受多大的委屈和误解,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吴成德用一生证明了什么叫做”对党对人民问心无愧”。那些捐款单据,比任何证明都更有说服力。真正的英雄,不在于得到多少赞美,而在于即使被误解,依然坚持做对的事。对于这样的老兵,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