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冯德莱恩这个提议获得通过,她将名垂欧盟历史!她提议,废除欧盟外交决策全体一致原则。也就是说,她要动摇欧盟的基石,将欧盟连根拔起。看来,欧盟未来要悬了! 欧盟这地方讲究个一人一票否决权,不管你是德国这样的经济大块头,还是卢森堡这种袖珍小国,在外交决策上都能一锤定音。但今年这机制的弊端暴露得明明白白。 这原则初衷是好的,体现了平等,让每个国家都能在欧盟这个大家庭里,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维护自己的利益,也能让大家更团结地去处理对外事务。 可在实际操作中,这原则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就说今年3月份,欧盟打算通过对乌克兰的军援提案,这本是很多国家都支持的事儿,结果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一句话,直接就给否了。 这可把其他26个成员国气坏了,他们满心期待着能快点通过提案,给乌克兰提供援助,可就因为匈牙利这一票,计划泡汤,你说这多窝火。 再往前看,这种因为全体一致原则导致决策难产的事儿可不少,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想要对俄罗斯实施一系列制裁措施,可每次讨论,总有那么几个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太愿意配合,导致制裁方案在决策阶段就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有的国家担心制裁俄罗斯会影响自己的能源供应,有的国家则顾虑会损害和俄罗斯的经济贸易关系。 还有在应对难民危机的时候,欧盟也因为全体一致原则,难以达成统一有效的应对策略。各国在难民接收数量、安置政策等方面意见不一,谁都不肯让步,最后导致难民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还在欧盟内部引发了不少矛盾。 所以啊,冯德莱恩提出废除全体一致原则,改用多数表决制,就是觉得现在这决策方式太拖后腿了。 她认为,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欧盟需要更快、更有效地做出外交决策,不然在国际舞台上就会越来越没有话语权。 要是采用多数表决制,只要多数国家同意,决策就能通过,效率肯定能大大提高,比如在对乌克兰军援这件事上,要是实行多数表决制,匈牙利那一票就拦不住了,提案就能顺利通过,欧盟就能更快地给乌克兰提供支持。 但这事儿可不是她说改就能改的,反对的声音那是相当大,很多国家都觉得,全体一致原则是欧盟的基石之一,一旦废除,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那些小国家尤其担心,要是改成多数表决制,自己在欧盟的话语权可就没了,在全体一致原则下,小国和大国在外交决策上权力平等,都能捍卫自己的利益。 可要是按多数说了算,大国肯定占主导地位,小国的声音很容易就被忽略,甚至可能沦为大国的附庸,像匈牙利、波兰这些国家,就明确表示反对废除全体一致原则,他们觉得这是保护自己在欧盟权益的重要保障。 而且从欧盟的发展历程来看,全体一致原则在促进欧盟团结方面,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虽然决策过程慢,但能确保每个国家的利益都能得到充分考虑,大家为了达成一致,会不断协商、妥协,最后形成的决策往往能得到大多数国家的真心支持。 要是改成多数表决制,少数反对的国家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利益被牺牲了,心里肯定不痛快,这对欧盟的团结稳定可不是好事儿。 长期来看,甚至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对欧盟失去信心,产生离心倾向,欧盟内部矛盾会进一步加剧。 另外,废除全体一致原则还涉及到修改欧盟的相关条约,按照欧盟现有的规定,修改条约需要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这可就尴尬了,明摆着有很多国家反对废除全体一致原则,怎么可能同意修改条约呢? 所以,冯德莱恩这个提议要想落地,难度简直比登天还难,就算不修改条约,通过一些其他方式来实施多数表决制,也会面临巨大的阻力,因为这会触动很多国家的核心利益。 对中国来说,欧盟决策机制的改变也可能带来一些挑战和机遇,挑战在于,如果欧盟在外交上更加统一、强硬,可能会在一些议题上,比如贸易、人权等,对中国采取更一致的压力措施。 但机遇是,这也可能促使中国更加积极地与欧盟内部不同国家进行沟通、合作,寻找共同利益点,分化欧盟内部可能形成的对华统一战线。 总的来说,冯德莱恩提议废除欧盟外交决策全体一致原则,看似是为了提高欧盟决策效率,增强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但实际上是一步险棋。 这一举措可能会引发欧盟内部的分裂和矛盾,动摇欧盟的根基。欧盟未来到底该何去何从,是继续坚持全体一致原则,在缓慢的决策过程中寻求平衡与团结,还是冒险尝试改革,走向多数表决制,这是摆在欧盟面前的一道难题。 而且,不管欧盟最终怎么选择,都将对其自身发展以及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只能拭目以待,看这场欧盟内部的变革大戏如何收场。
中国买什么,德国就限什么,废品也在内。2023年,德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