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苏联以残忍的方式处决了2万余名外蒙古高官显贵,其中包括蒙古王后吉尼皮尔。蒙古彻底脱离了中国的控制,成为了苏联的傀儡。三十年代末,苏联在国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处决了三名元帅、上百名将军和60余万人。 在乌兰巴托郊外一处刑场,年仅33岁的蒙古皇后吉尼皮尔,倒在了枪口下。 而她的“罪名”是莫须有的“日本间谍”和“复辟封建王朝”。 1923年,蒙古的精神与世俗领袖博克多汗的王后去世。 为了安抚年迈的君主并维系政局稳定,亲信们从18至20岁的年轻女子中挑选新王后。 最终,出身普通牧民家庭的吉尼皮尔被选中。 对于这位十几岁的少女而言,嫁给一位年长自己数十岁的宗教领袖,命运早已变得身不由己。 这段“王后”生涯极其短暂,一年后1924年,博克多汗溘然长逝。 蒙古人民共和国随即宣布成立,延续数百年的政教合一体制被废除。 吉尼皮尔领到一笔遣散费,返回故乡,嫁给了心仪之人。 1930年代末,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国内掀起了血腥的“大清洗”风暴。 斯大林对蒙古的战略定位十分清晰。 它必须成为苏联在远东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绝对忠诚的战略缓冲区,必须彻底切断与中国的历史文化联系,成为一个完全听命于莫斯科的“卫星国”。 要实现这一目标,斯大林认为必须彻底清除蒙古社会中任何可能滋生民族主义、保留传统文化记忆或对苏联控制产生抵触的精英阶层。 吉尼皮尔,这位曾经的“末代王后”,注定无法逃脱这场风暴。 1937年,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的顾问们带着莫斯科的指令和名单,进驻蒙古。 他们手把手地指导蒙古领导人乔巴山,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恐怖机器。 清洗的浪潮首先扑向了藏传佛教。 全国人口不足80万,喇嘛人数却高达近十万。 至此,苏联视他们为“民族主义温床”和“落后封建残余”,必须连根拔起。 于是,成千上万的喇嘛从寺院中拖出,逼迫还俗。 拒绝者或被污蔑为“反革命分子”,或被扣上“日本间谍”的帽子,成批地被秘密枪决。 据后世解密的档案和蒙古平反委员会统计,仅在1937至1939年间,就有超过18000名喇嘛被处决。 与此同时,700多座寺院被有计划地摧毁,无数珍贵的经卷、佛像、壁画和艺术品被付之一炬。 清洗随即伸向了蒙古的世俗权力中枢。 任何表现出民族意识、主张一定独立性、或仅仅是对苏联指令稍有迟疑的党政军高官,都成为清洗对象。 前总理根登曾因当面顶撞斯大林,反对苏联过度驻军和清洗喇嘛教,被诱骗至莫斯科“休假”,旋即被捕,于1937年被处决。 他的继任者阿玛尔,同样未能幸免,1939年被捕,1941年死于苏联枪下。 军队将领、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只要被怀疑不够“忠诚”,或是在民众中享有声望,都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 整个蒙古社会,人人自危,告密成风。 邻居、同事、甚至亲友之间,都可能因一句无心之言或恶意构陷而招致灭顶之灾。 据统计,在这场被称为“蒙古大清洗”的浩劫中,被正式逮捕、流放或处决的总人数超过3.6万,其中直接遭到处决者超过2万人。 对于一个总人口不足80万的国家而言,这意味着平均每40人中就有1人被杀。 正是在这腥风血雨之中,早已回归平凡生活的吉尼皮尔被重新推上了命运的断头台。 1938年,她被逮捕。 指控她的罪名荒诞不经:“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和“企图复辟封建王朝”。 一个普通妇女,如何能与千里之外的日本间谍网产生联系? 又如何有能力去复辟一个过去的王朝? 但在那个疯狂的时代,罪名不过是杀人的借口,逻辑与证据毫无意义。 她的身份“末代王后”就是她最大的“原罪”。 不久,吉尼皮尔被处决,年仅33岁。 她的父亲也未能幸免,父女二人共同倒在了这场针对民族记忆的屠刀之下。 蒙古的这场浩劫,并非孤立事件,它是苏联“大清洗”恐怖逻辑在卫星国的直接投射与放大。 斯大林为了巩固在苏联国内的绝对权威,发起的这场运动席卷全国。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等功勋卓著的军事将领,被诬陷为“叛国者”而遭秘密处决。 党政干部、科学家、艺术家、普通民众,超过60万人死于非命。 整个苏联社会笼罩在告密、恐惧和猜疑之中。 对自己人尚且如此残酷无情,对于被视为附庸和战略缓冲区的蒙古,斯大林政权更是毫无顾忌,手段更为直接粗暴。 而乔巴山政权不过是莫斯科意志的忠实执行者,蒙古彻底沦为了苏联在远东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附庸。 1991年苏联解体,蒙古终于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重获新生的蒙古国,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努力找回那被强行割断的文化根脉。 藏传佛教迅速复兴,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画像被重新高悬,传统蒙文的使用得到大力推广。 更为重要的是,蒙古国在外交上确立了核心国策“第三邻国”政策。 独立与尊严,永远值得用智慧去捍卫! 主要信源:(—网易军事—苏联为何制造卡廷惨案屠杀两万波兰精英?)
苏军究竟是怎样对待日本战俘的?曾经有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是这么说的:“上级通知说要押
【205评论】【1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