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一位韩国妇女刚为两名美军提供完特殊服务,当着丈夫的面热情地将大兵们送出门。 站在一旁的丈夫双手紧攥在裤兜里,脸上写满苦涩,只能低头佯装不见来麻痹自己——毕竟全家的生计都系在妻子身上。 1952年,朝鲜半岛的战火正烧得猛烈。那时候,韩国国内一片混乱,很多人连饭都吃不上。 大批平民从战火中逃出来,涌进首尔和周边的地区,尤其是美军驻扎的龙山区成了避难的集中地。 可避难归避难,活命才是头等大事。 对很多普通老百姓来说,战争不光带来炮火,更带来了家破人亡和没饭吃的日子。 龙山区因为美军驻扎,人一多,事儿自然也多。 附近很快就冒出一些为美军“提供服务”的地方,说白了,就是为了解决士兵们的生活和生理需求。 这些地方大多藏在简陋的棚屋或临时搭建的小房子里,不起眼,但生意很火。 来“应聘”的,多是从乡下逃难来的妇女。她们不是不知道这里干什么,但日子太难了,孩子要吃饭,老人要养活,男人辛苦干一天也挣不了几个钱。 听说美军那边管吃管穿,钱还多,很多人就咬牙去了。 韩国政府当时其实也心知肚明。虽然嘴上说“个人选择”,但实际情况大家都懂。 不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候还主动配合。 比如定期体检、发放证件、划定区域这些事,都是政府部门安排的。 说白了,就是默认了这些妇女的“工作”,只要能维持社会稳定、换点外汇,政府也就不多管了。 而美军方面,那会儿也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制度。 为了防止疾病在士兵中间传播,他们给这些“服务人员”安排了统一的检查和管理流程。 每个月都要体检,身体不合格就不能继续“工作”。 美军想的是控制风险,但在韩国这边,这套制度反倒成了某种“保障”。 对那些妇女来说,只要身体没问题,就能继续拿工资,家里就能继续吃饭。 在龙山区,那些小巷子里,每天都有妇女穿过泥泞的路去“上班”。 她们裹着破旧的衣服,脸上没什么表情。丈夫们有的在工地上干活,有的根本没工作。 对家里来说,妻子那点收入是救命钱。虽然心里难受,可男人们也只能装作不知道。 有时候,甚至亲眼看见美军走出自己家的门,也只能低头装没看见。 不是没尊严,是没条件去讲尊严。 这样的生活状态持续了好些年。 即使战争结束后,这种“服务体系”也没有马上消失。 美军没走,需求还在,妇女们的生活也没有立刻改善,所以这些“服务设施”继续存在,换了个名字,换了个说法,但本质没变。直到几十年后,才慢慢有了反思。 韩国国内后来也有一些人站出来,提出要给这些曾经的“服务妇女”一个说法。 有的要求政府公开历史,有的希望能有一点补偿。 但这个过程很慢,很多人已经老了,不愿再提那段经历。 她们大多数人干完这份“工作”后,就选择了沉默。 有的改嫁,有的搬去别的城市,尽量把过去埋起来。 从今天来看,那段历史确实让人唏嘘。 在战火中,普通人没有选择,只能被命运推着走。 那些妇女不是不懂羞耻,而是实在没得选。 在糊口和体面之间,她们只能先顾着活下去。 而她们的丈夫,也不是懦弱,而是被现实打得没了反抗的力气。 参考:搜狐网——1952年牺牲在南韩敌后的人民军游击军第3战区司令官朴宗根1952年牺牲在南
美国方面认为:“在未来的台海战争和第二次朝鲜战争中,一旦中国和朝鲜被美军击败,就
【62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