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王发坤在对越反击战中牺牲,而28年后,他的妻子贷款2000元和两个儿子,就只是为了寻到丈夫的坟墓,女人在看到墓碑上的名字后,眼泪止不住的掉了下来! 她颤抖的手摸着冰凉的墓碑,一声“发坤哥,我带孩子来看你了!”让无数人听了心碎。这一刻,李金花等了整整二十八年。 王发坤是贵州威宁县海拉镇的一个穷孩子,家里靠种地过日子。1968年,他报名参军,想着能为国家出力,也能给家里减轻点负担。 在部队里,他不怕苦不怕累,训练总是冲在前头,枪法准,体力好,很快就成了连队里的骨干,从战士一路干到了副连长。 他和同村的姑娘李金花感情特别好,两人1974年结了婚,婚后生了两个儿子。王发坤常年在部队,回家的日子数得过来,但每次回来,他都尽量多陪老婆孩子,帮着干农活。 他常跟李金花说,等转业了,就回家好好过日子,把欠下的时间补回来。1978年,转业的机会真的来了,王发坤已经联系好了地方工作,一家人满心欢喜地等着团聚。 可就在这个时候,中越边境局势紧张了,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王发坤明明可以按计划转业回家,但他觉得“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自己是党和国家培养多年的老兵,这时候绝不能退缩。他毅然放弃转业,主动请战。 临走前,他给妻子留下了一封遗书和一件军大衣。信里说:“如果我牺牲了,你就改嫁吧……父亲去世,家里盖房子,我总共借了乡亲们3000多块钱,欠的账你一定替我还上,咱人走了,账不能赖!” 他还嘱咐说把那件军大衣留给改嫁后的那个人。 1979年2月17日,在攻打周登251高地的战斗中,敌人炮弹袭来,王发坤毫不犹豫地推开身边的新兵罗顺良,自己却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3岁。 战后部队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追记二等功。噩耗传到家乡,李金花当时才26岁,他们的两个孩子一个5岁,一个才3岁。 她收到丈夫的烈士证书和1000元抚恤金时,几乎崩溃了。但看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想着丈夫信里的嘱托,这个柔弱的女⼈咬紧了牙关。 李金花把抚恤金和慰问金全都用来还债,但远远不够。为了还清剩下的债务,她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生活。白天她在地里拼命干活,晚上还在家做针线活补贴家用。 她节衣缩食,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村里人看她年轻劝她改嫁,但她总是摇头:“这辈子,我只认发坤一个男人。” 整整用了十一年的时间,李金花终于还清了那3000多元的债务。还清最后一笔钱的那天晚上,她抱着丈夫的军大衣泣不成声:“发坤,咱家的账清了……” 债务还清了,但李金花心里一直有个痛,不知道丈夫葬在哪里。每逢清明,她只能面朝南方烧纸,喃喃自语:“你在哪儿?我和孩子想看看你啊……” 这一等就是二十八年。 直到2007年,通过战友的帮助,李金花才得知丈夫安葬在云南屏边烈士陵园。那时她已经年过五旬,体弱多病。为了凑路费,她咬牙贷款2000元,带着两个儿子踏上了寻夫之路。 乡亲们劝她:“这把年纪,何必折腾?”李金花含着泪说:“28年了,我怕再不去,就永远见不到他了……” 一路颠簸后,母子三人终于站在了屏边烈士陵园里。当看到“王发坤”三个字刻在墓碑上时,李金花积蓄了二十八年的情感瞬间决堤。 她跪在墓前,泪水止不住地流:“发坤哥,我等了28年啊!孩子们都长大了,咱们的债也还清了……” 她把从家乡带来的泥土轻轻撒在墓前,又倒上丈夫最爱喝的苞谷酒,哽咽着说:“喝吧,这是咱家的味道。” 李金花的故事传开后,感动了无数人。在各方帮助下,她家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更令人感动的是,她在家里二楼专门留了一间屋子,收集王发坤入伍以来的各类遗物,创建了一个小小的烈士纪念馆。 每当有人来访,她总会说:“发坤是为国家死的,我要让子孙记住,和平来得多不易!” 最让人欣慰的是,王发坤和李金花的孙子后来主动报名参军,延续了这个家庭的报国血脉。 屏边烈士陵园里,王发坤的墓碑前常年鲜花不断,人们在此铭记英雄的牺牲,也铭记着一个家庭半生的坚守。 王发坤用生命诠释了军人的忠诚和担当,李金花用二十八年的坚守诠释了爱与责任。他们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但他们的故事,却值得被永远铭记。 信息来源: 人民网军事频道《“梁三喜”后人:烈士精神在传承》
1979年,王发坤在对越反击战中牺牲,而28年后,他的妻子贷款2000元和两个儿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9-10 10:37:41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