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地娃上大学变难了?
真变难了,而且是“腰斩式”滑坡。
复旦把本地生比例从18%砍到6.8%,只用了十年。同济更狠,从14%降到7.3%。上海大学拼命留沪,却挡不住排名滑出全国前50。
原因并不玄学。一边是孩子变多:06年6.6万,今年11.2万,20年翻了快一倍。另一边是名额不进补。复旦一年只给上海260个座,和2014年几乎一样,相当于每43个考生才抢到一把椅子。
奉贤刘同学就是活教材,585分,比本科线高105,原以为复旦稳,结果只能收拾行李去武汉。“家门口保底”成了过去时。
政策在推全国一盘棋,教育部新规给部属高校戴上限高帽——本地招生不超30%。高校想提升全国影响力,自然先割最肥的地头肉。
这波割到谁家?是那些在学区房里熬通宵陪读的爸妈,是每天地铁一号线赶到辅导班的初中生。滤镜碎了,现实是:上海娃开始和全国学霸正面肉搏。
资源天平终于开始调平,只是支点挪动的瞬间,脚下的那批孩子先感到摇晃。
墨鱼蛏子
有意思吗?现在不管是985还是211,如果家里没有人脉没有矿脉,毕业后照样没有好工作甚至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