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东风导弹后,金正恩表情变了,或向中国提一需求! 朝中社发布的照片里,这位以表

现象研析所 2025-09-06 14:28:16

看见东风导弹后,金正恩表情变了,或向中国提一需求! 朝中社发布的照片里,这位以表情管理著称的领导人,在看到某型装备的瞬间,眉宇间闪过一丝微妙变化! 2025年8月,朝鲜半岛局势已持续紧绷半年。美韩“乙支自由护盾”联合军演规模空前,70万大军在朝鲜边境摆出进攻姿态;韩国无人机频繁越界散发反朝传单,甚至将宣传气球飞入平壤上空。 更令平壤方面警惕的是,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体系正加速向核化转型,日本首次允许美军部署中程导弹,菲律宾基地也出现战略轰炸机轮驻迹象。这种“三面围堵”的态势,让朝鲜不得不重新评估安全环境。 金正恩的应对策略呈现出双轨特征。2024年国庆讲话中,他明确提出“经济与国防并重”的发展路线,要求基础工业部门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同时指示国防科研部门“以颠覆性创新突破技术瓶颈”。 这种思路在军事领域迅速落地:2025年5月新型驱逐舰侧翻事故后,朝鲜军方在24小时内逮捕12名责任人,并破格提拔多名参与过俄乌冲突的年轻军官;8月28日,两款新型防空导弹在未公开地点试射成功,朝中社称其具备“对无人机蜂群和隐身巡航导弹的拦截能力”。 但真正引发外界关注的,是2024年10月那个关键节点。中方视察东风-26基地的新闻播出后,朝鲜立即启动代号“闪电-2024”的军事行动。金正恩在胞妹金与正陪同下,驱车前往距离中朝边境仅25公里的桧中里基地。 这个依托长白山山体构建的地下堡垒,拥有12个垂直发射井和3条地下铁路运输线,可同时部署48枚中远程导弹。当技术人员掀开伪装网,露出某型尚未列装的固体燃料导弹时,金正恩的瞳孔明显收缩——这款采用碳纤维壳体、射程覆盖关岛的“杀手锏”,其弹体标识竟与东风-26存在相似技术特征。 朝鲜的困境在此刻显露无遗。尽管2019年成功试射“火星-15”洲际导弹,但液体燃料发动机的准备时间长达6小时,极易在发射前遭摧毁;2025年新型弹道导弹试射又连续三次失败,暴露出导航系统和固体燃料推进剂的缺陷。 更棘手的是经济压力:联合国制裁导致外汇储备缩水70%,军工企业不得不用民用标准替代军工规范,这才酿成驱逐舰侧翻事故。这种“既要威慑力又要生存权”的矛盾,迫使平壤将目光投向北方。 中朝军事互动的深层逻辑逐渐清晰。2018年金正恩三个月内三度访华期间,除讨论朝核问题外,还重点考察了陕西航天基地和上海微电子企业。 朝鲜劳动党友好参观团随后带回的,不仅是经济改革经验,更有关于导弹固体燃料技术、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资料。这种“安全依赖+技术自主”的模式,在2024年达到新高度:当东风-26展示出“关岛快递”的实战能力时,朝鲜工程师或许正在解析其分导式多弹头技术。 金正恩表情变化的背后,实则是朝鲜战略定位的微妙调整。2025年6月军事会议上,他严厉警告军队“消除自满思想”,同时要求“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100%国产化”。但现实是,俄罗斯提供的S-400防空系统只能应对传统威胁,无法弥补朝鲜在高超音速武器和卫星侦察领域的短板。 这种技术代差,让平壤不得不重新评估中朝军事合作的深度——当东风-26的射程覆盖第二岛链时,朝鲜或许正在寻求某种“技术溢出”效应。 如今,随着美韩联军在半岛持续增兵,朝鲜的抉择愈发紧迫。金正恩在最新讲话中强调“拥有强大军事力量是实现和平的绝对保障”,但军工系统频繁的事故暴露出体系性脆弱。 这种背景下,那个在导弹基地的微表情,或许预示着朝鲜将采取更主动的技术引进策略——毕竟,当东风-26的尾焰照亮渤海湾时,平壤的决策者们比任何时候都清楚:在核威慑与常规军力之间,还存在一片需要填补的技术空白。 这场静默的技术博弈,最终将把半岛局势引向何方?当朝鲜的导弹工程师拆解完最后一批从第三方渠道获得的固体燃料样本时,他们或许会在某个深夜望向北方——那里不仅有长白山的雪峰,还有可能改变地区军事平衡的关键技术。 那么,对于这件事,大家是如何看待朝鲜的这种战略选择?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

0 阅读:0
现象研析所

现象研析所

研析现象,解读社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