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理智地看待一些美德,有些美德是不得已形成的,有的美德是对自我修养的追求。 东汉・王充的《论衡・率性篇》,有一句针砭人性的一句话: 贫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然,势也。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贫穷的人不必学习节俭,地位低下的不必学习谦恭。贫穷的人平时就很节俭,那是因为没有浪费的条件。地位卑下的人,平时就抬不起头,哪里还有趾高气昂的机会。 如此联系现实看人,对于美德就会有理性的判断。 人的行为往往是因为生存需求和环境压力驱动,而非单纯靠“道德教化”或“主动学习”形成。它揭示了现实逻辑——当某种行为是生存或立足的必要条件时,人会本能地适应并践行,无需额外教导。 再直接一些来讲,对于贫穷的人讲节俭,对卑下的谦恭,是目的不纯。更应该对于富人的人讲环保,他们节俭一点就够穷人生活一两年。对位高者讲不要过分,眼里要有人,不要看不起地位地的人,不要把人逼到墙角。 评价一个人的行为(如节俭、谦逊),不能只看表面,还需结合其所处的现实处境,有些行为可能是被动适应,而非主动选择。 环境决定人,长期在一个不利的环境里,人为了生存就会异化。若长期困于“贫”或“卑”的处境,可能会让人将“俭”异化为“吝啬”、将“恭”异化为“怯懦”。更需通过主动学习和认知提升,突破环境的束缚,实现“俭而不吝、恭而不卑”的自觉修养。 改善环境才是治理之道,让人人都能感受到美德的力量才是教化的动力。 德与修养
我乐不活了啊。。。。下面评论问:反法西斯是挑战西方的价值观吗?这不是不言自明的吗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