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13家俱乐部集体拉黑足协。 这戏,竟然还能这么演? 事件的高潮来得猝不及防。足协工作组满怀期待飞抵南京,准备沟通联赛事务,结果呢?禄口机场空无一人,电话、微信全线被“拉黑”。13家俱乐部的态度很简单,就一句话:“我们自己能踢”。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抱怨,而是一场公开的、集体的“断联”,是中国足坛从未有过的决裂姿态。 这背后,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积压已久的失望和怨气。足协近些年的几项“改革”,听起来都挺好,实际效果却一言难尽。比如“限薪令”,本想给虚火的足球市场降温,可对本就财政紧张的中小俱乐部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他们连工资都快发不出了,一个“一刀切”的限薪标准,却没有配套的扶持政策,最终变成了压垮骆驼的又一根稻草。 再看“U23政策”,初衷是锻炼新人,结果呢?成了比赛场上的行为艺术。为了应付规定,球员“上场就散步”、“刚换上又换下”,年轻球员没得到真正的锻炼,反而成了被规则“工具化”的牺牲品,比赛的观赏性也大打折扣。最致命的一击,是“中性名”政策。2020年的中超冠军江苏苏宁,改名“江苏队”后迅速失去投资方,直接解散,成了江苏足球从巅峰坠落的标志。企业连个冠名权都没有,谁还愿意真金白银地投入? 所以,江苏这次敢于掀桌子,不是鲁莽,而是有底气。他们的底气来自两方面:一是完善的青训体系。江苏的青训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自己有人才,不愁没人踢球。二是活跃的商业环境。江苏民营经济发达,企业赞助意愿强,有能力靠自己找到活路。他们已经开始谋划成立“江苏职业足球联盟”,自己组织联赛,自己拉赞助,甚至尝试工资和营收挂钩,门票价格也更亲民。 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抗议,而是一场关乎生存的“突围”。职业足球的核心是“职业”,是市场规律,而不是行政命令。当管理者成了发展的阻碍,市场主体自然会用脚投票。江苏这13家俱乐部,就像第一个站出来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戳破了那层虚假的繁荣。 这场“江苏试验”如果成功,倒逼的将是整个中国足球管理体系的变革。
足协震怒背后:三把“利刃”刺穿中国足球顽疾!足协领导彻底怒了!管理地方联赛受阻
【35评论】【2点赞】
用户10xxx71
早就该这样办了[点赞][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