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报道,上海一女子,商场买了台空调,可第二天,安装师傅竟从三楼失足坠落。人还在医院,家属就找上门来索赔。女子彻底懵了:“师傅出意外,跟我有什么关系?” 上海的孙女士最近真是倒霉透了。她想不通,自己明明只是买了台空调,怎么就成了一场坠楼事故的“责任人”。8月22号那天,本该给她装空调的师傅,从三楼摔了下去。 事情发生后,师傅的家属找上门,要求孙女士赔钱。她当时就懵了,从头到尾,她唯一做的事,就是在网上下了个单。买个空调,怎么会买出人命官司来? 原来那位安装师傅在室外高空作业时,身上没系那根保命的安全绳。笔者相信,很多人都见过类似的场景,心里也捏过一把汗。 师傅们在十几甚至几十层的高楼外侧身作业,唯一的安全保障,可能就是屋里有个人用手拉着绳子。这种危险的操作,竟然是这个行业的普遍现象。 我们去问空调厂家,但客服的回应听起来一套一套的。他们说师傅都经过专业培训,有证,安全设备也配齐了。 但这套标准说辞,在一条生命面前,显得特别苍白。企业纸面上的安全规定,和工人们实际的操作,完全是两回事。 事故一出,各方就开始推卸责任。孙女士的订单上写得清清楚楚,由“商场负责安装”。可购物平台转手就把责任推给了品牌方。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后台系统竟然显示,这台空调在事发前一个月,也就是7月31日,就已经“安装完成”了。可那个时候,孙女士的房子还在装修,根本没法装空调。 这种凭空捏造的记录,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事后撇清关系。 孙女士急得团团转。一边是悲痛万分的工人家属,一边是企业的冷漠推诿。她去找销售,对方就让她打400客服电话。 客服热线呢,翻来覆去就是那句“正在核实”,再也没有下文。企业就用这种拖延和官腔,把自己从这件事里彻底抽离了。 企业的责任链一断,所有的压力都砸向了最无助的两端。一头是受了重伤的工人,另一头就是无辜的消费者孙女士。 事发五天后,六名家属堵在了孙女士家门口,连师傅八十多岁的老父亲都来了。 他们为什么不去堵苏宁和格力的大门?因为面对大公司,他们根本找不到能说话的人。 在所有正规渠道都走不通之后,他们只能选择最原始的办法,找那个他们唯一能找到的人,也就是业主孙女士。 孙女士就这么被架在了中间。她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却被迫卷进一场本不该由她承担的纠纷。网友们都说,这家人找错人了,难道快递员在路上出事,要收件人负责吗? 道理虽然朴素,但说的就是事实,责任不能这么乱转嫁。 其实,这种事早就不是第一次了。2021年杭州也发生过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情。一名安装工同样因为没系安全绳坠亡。 最后法院判了,主要赔偿责任由派遣工人的安装公司承担,品牌方也承担了一部分,只有消费者是完全无责的。 法律上分得很清楚,但在现实里,从出事到拿到判决,消费者要被骚扰多久,要花多少精力去打官司,这个过程太折磨人了。 问题出在层层外包上。平台和品牌方,通过复杂的合同,把安装服务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这些公司再把活儿分给一个个安装师傅。 在这种模式下,成本被压到最低,安全培训和设备投入自然能省就省。一线的师傅为了赶工多挣钱,也常常图省事,就把安全措施给忽略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企业享受了市场,却把风险全都甩给了社会。他们让一个破碎的家庭,去为难另一个无辜的家庭,用这种残酷的方式消耗矛盾,自己却躲得远远的。 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不公平,更是对生命的彻底漠视。 如果监管不能穿透这些外包的迷雾,把安全责任直接和销售平台、品牌方捆绑在一起,那么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买下一件家电时,毫无征兆地成为下一个孙女士!
“这跟我有什么关系?”上海,女子在商场买了两台空调,师傅上门安装当天,女子在屋里
【36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