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一次大会上,杨显东大胆发言,直指陈永贵的问题,他表示:“我认为全国推

炎左吖吖 2025-08-30 10:42:07

1979年的一次大会上,杨显东大胆发言,直指陈永贵的问题,他表示:“我认为全国推广学大寨是极大的浪费,不仅让农业走上了歧途,还让农民陷入贫困的深渊,”随后,他尖锐地批评道:“陈永贵已经成为副总理,却至今不肯承认自己的严重错误。 在北京全国政协会议现场,82岁的农业部原副部长杨显东站起身,面对满场委员,掷地有声地指出。 “全国推广学大寨是极大的浪费,不仅让农业走上了歧途,还让农民陷入贫困的深渊。” 这番直言不讳的批评,彻底打破了持续十多年的“农业学大寨”神话。 杨显东的农业情怀源自湖北仙桃的农家岁月。 1902年出生于湖北仙桃贫苦农家的他,自幼目睹父母在田间辛勤劳作却难以温饱的困境。 凭借刻苦自学,他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专攻棉花种植,成为当时罕见的农业专家。 毕业后毅然返回农村,在武昌棉业试验场与农民同吃同住,研究抗病棉种,使当地棉花产量翻番,被农民亲切称为“棉花博士”。 这种从田野到学术再回归田野的经历,铸就了他尊重自然规律、讲求实证的科学精神。 1934年,杨显东获公费资助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 1937年,他获博士学位后毫不犹豫返回战火纷飞的祖国,投身农业改良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杨显东历任武汉大学农学院院长、农业部副部长等职。 四十年间他走遍全国农区,主持棉花品种改良、组织灭蝗救灾,积累了大量一手数据。 正是这些扎实的田野调查,让他对农业问题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判断。 197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席卷全国时,杨显东始终保持着科学家的审慎。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在陈永贵带领下,通过修建梯田、填沟造田等方式提高粮食产量,被树为全国典型。 毛主席亲自赞扬大寨经验,各地掀起学习热潮。 作为农业专家,杨显东最初也对大寨模式抱有期待,希望找到可推广的农业经验。 1978年,他借中国农学会太原会议之机,亲自带队考察大寨。 虎头山上光秃秃的“人造平原”、干瘪的麦穗和病虫害肆虐的玉米地,与他手中那些汇报材料中的“丰收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更令他忧心的是,当地为追求粮食产量而毁林造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深入调研后杨显东发现,大寨模式存在三大致命缺陷。 其一,过度依赖人力投入,违背农业现代化规律。 其二,生态破坏严重,短期增产换来长期地力衰竭。 其三,忽视地域差异,将山区经验强行推广至全国。 这些结论与他带来的专家团队所见略同。 但鉴于大寨的特殊政治地位,无人敢公开提出异议。 1979年2月,在全国政协第五届二次会议农业组讨论中,杨显东经过半年准备,率先发声。 他基于实地调研数据指出,尖锐指出学大寨运动的三重问题。 一是违背科学规律,片面强调人力改造自然。 二是忽视地域差异,强行推广单一模式。 三是实际效益低下,很多地方“学大寨反而越学越穷”。 针对时任副总理陈永贵坚持大寨模式的态度,他明确批评其不愿承认错误的立场。 这番发言当场引发激烈反响。 有大寨代表强烈反对,也有与会者暗自赞同。 尽管面临压力,杨显东仍坚持组织800多名代表再赴大寨实地考察,用眼见为实的方式验证自己的观点。 这次考察成为舆论转折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性反思农业政策的得与失。 1979年底,农业经济学会专题讨论学大寨问题。 历史证明了杨显东的先见之明。 1980年,山西省委公开承认大寨模式违背自然规律。 到1981年,国务院调整农业政策,强调科学种田和因地制宜,大寨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至此,中国农业迎来更加注重科学、生态与效益的新阶段。 这位老农业专家直到96岁高龄去世前,仍坚持下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 他留下的不仅是高产棉种和农业技术,更是一种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精神。 在特殊年代,杨显东以专业良知和道德勇气,纠正了农业发展的误区,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拨正了方向。 历史证明,真正的农业进步不是靠政治运动和人工奇迹,而是建立在科学规律、生态保护和农民福祉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杨显东的孤声呐喊,最终成为了中国农业转型的先声。 主要信源:(光明网——杨显东同志逝世、光明数字报——《农民的儿子:杨显东传》首发-光明日报-光明网)

0 阅读:34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71

用户10xxx71

1
2025-08-30 17:49

学大寨,学的是精神,学也要理论联系实际。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