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陈景润毕业后分到北京四中教书,学校却因口齿不清辞退他,之后他摆摊租书

如梦菲记 2025-08-22 16:19:41

1953年,陈景润毕业后分到北京四中教书,学校却因口齿不清辞退他,之后他摆摊租书,艰难度日,然而一个人的出现,却让他得到了去厦门大学工作的机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3年的夏天,陈景润刚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带着满心的憧憬走进北京四中的教室,那是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把心爱的数学知识传递给年轻的学生。   可刚一站上讲台,现实就给了他重重一击,他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福建口音,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声音急促而含混。   学生们听得一头雾水,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忍不住偷笑,黑板上公式工整清晰,可一旦转过身解释,课堂气氛就变得混乱。   家长的抱怨很快涌到学校,校领导也开始频繁找他谈话,陈景润拼命努力,夜里对着镜子练习发音,备课到深夜,仍然无法改变课堂的窘境,失望和疲惫让他面容愈发憔悴。   最终,学校下定决心将他辞退,那一纸通知书在他手中显得格外冰冷,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青年,就这样失去了人生第一份体面的职业。   离开北京后,他只好带着落魄的心情回到福州老家,街头支起一张破旧的桌子,摆几本旧书和一些香烟,靠出租和小买卖勉强糊口。   生意清淡时,他常常独自坐在摊位旁,拿出纸笔写下密密麻麻的演算,别人看不懂,只当他是个怪人。   夜里回到狭小的租屋,他点起油灯继续推公式,旧报纸成了最便宜的草稿纸,数学仿佛成了他唯一的支撑,他不愿放下,即便生活捉襟见肘,也要把心中的题目解下去。   这种日子一过就是一年多,他的未来似乎被命运逼到死角,就在这种困境里,转机意外出现,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在一次聚会中听到他的境况,心里觉得惋惜。   于是特意找到他,把他带回厦门大学,起初的安排很普通,只是图书馆和资料室的工作,每月有稳定的薪水,不必再为生计发愁。   这份差事在别人眼里单调乏味,对他来说却像是回到了天堂,四周是堆积如山的数学书籍,他沉浸其中,常常一坐就是一天。   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成了他的案头至宝,他甚至把厚厚的书拆成小册,揣在口袋里走到哪学到哪。   笔记本越写越厚,演算纸堆满了桌子,他的思维越来越清晰,那些孤独的夜晚,他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数论的世界里,几乎与外界隔绝。   就在厦大的几年里,他慢慢积累起研究成果,1956年,他写下的《塔内问题》论文让同事们眼前一亮。   论文辗转送到北京,被华罗庚看到,大数学家注意到这个年轻人的潜力,随即将他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陈景润的人生再次迎来重要的转折,从街头小摊走进国家最高学术机构。   那张解聘通知书,后来一直被他留着,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背面写满了公式和推导痕迹。   它不只是失败的象征,更是他不放弃、不认输的证明,从讲台失意到街头摆摊,再到重返学术舞台,这段经历让他的人生多了几分厚度。   陈景润的故事告诉人们,真正的低谷不是失业,也不是贫困,而是是否还愿意坚持心中热爱的东西。   他选择了继续,选择了把命运交给数字和公式,正是这种倔强,使他最终在数论的高峰上留下了属于中国数学的坐标。   如果没有那一年北京的解聘,也许他的人生道路会更平顺,但未必能激发出如此强烈的坚韧。   正因为经历过跌落,他才更加坚定地抓住了书籍和公式这根生命线,王亚南的出现,让他走出了绝境,也让中国数学多了一位后来声震世界的学者。   人生常常在不经意间转折,有时是一纸通知书,有时是一位伯乐的援手,对于陈景润来说,这两者都刻在他的生命轨迹上。   前者让他跌倒,后者让他重新站起,最终,他用“陈氏定理”回答了世人,也回答了那个年轻时曾被全班笑声淹没的自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新华视点——陈景润曾失业摆书摊 是谁改变了他的命运?

0 阅读:56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