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对日本战俘在苏联的死亡情况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一,从事伐木等野外工作的

趣史小研究 2025-08-21 17:58:18

日本曾对日本战俘在苏联的死亡情况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一,从事伐木等野外工作的战俘死亡率最高,在某些战俘营达到了30%。二,从事采矿业的战俘,平均死亡率为23.2%。三,从事挖土豆等农业生产的战俘,死亡率为15.1%。四,从事机械制造的战俘死亡率最低,为9.6%。 1945年秋天,那时候,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被苏联红军一顿钢铁洪流给冲垮了。将近60万的日本兵,放下了武器,成了俘虏。他们当时可能天真地以为,战争结束了,顶多关一阵子就能回家抱老婆孩子了。但他们没想到,等待他们的不是遣返的轮船,而是开往西伯利亚的闷罐火车。一场长达数年的噩梦,就此拉开序幕。 苏联人可不是来请客吃饭的。二战把苏联打得千疮百孔,青壮年劳动力损失惨重,战后重建急缺人手。这几十万训练有素、组织纪律性强的日本战俘,在斯大林眼里,简直是送上门来的免费“耗材”。于是,苏联国防委员会一道第9898号决议下来,这批日本人就被当成“劳动资源”,打包发往了苏联最苦寒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 一到地方,日本人就傻眼了。迎接他们的,是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和望不到边的荒原。他们身上还穿着在中国东北投降时的单薄军装,很多人在路上就已经冻死、病死了。活下来的人,则被迅速根据身体状况分门别类,送往不同的“工作岗位”。 前面提到的这组数据,冷冰冰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在西伯利亚,你干什么活,直接决定了你的生死。 死亡率最高的,是那些被分去从事伐木等野外工作的,在某些战俘营,死亡率甚至达到了恐怖的30%。 在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里,积雪能没过膝盖,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日本战俘们穿着破烂的衣服,拿着简陋的斧头和锯子,每天的任务就是砍伐巨大的树木。没有机械,全靠人力。巨大的劳动强度,加上严重的热量不足,很多人干着干着就倒在雪地里,再也没起来。吃的呢?就是几片黑面包和一碗几乎看不到菜叶的菜汤。在这种情况下,冻伤、肺炎、营养不良成了家常便饭,一旦倒下,基本就等于被判了死刑。这已经不是劳动改造,而是赤裸裸的生命消耗。 其次是从事采矿业的,平均死亡率23.2%。 矿井里虽然不像地面那么冷,但危险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的劳动保护措施基本为零,塌方、瓦斯爆炸随时可能发生。战俘们在昏暗的矿灯下,每天在粉尘弥漫的巷道里玩命地挖煤、挖矿石。很多人因为长期吸入粉尘,患上了严重的肺病,最终在痛苦的咳嗽中死去。对他们来说,每天下井,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接下来,就是那个让现代日本人破防的活儿了——从事挖土豆等农业生产的,死亡率为15.1%。 挖土豆怎么了?听起来比伐木和挖矿轻松多了。没错,相比之下,干农活确实是“好差事”。虽然同样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但起码不用在极寒的野外或者危险的矿井里搏命。而且,干农活的人,多少能接触到一些食物,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偷偷往嘴里塞一两个土豆。在那个连活着都是奢望的环境里,这一点点的食物,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所以,能被分去挖土豆,在当时绝对算是抽到了上上签。 死亡率最低的,是从事机械制造的战俘,为9.6%。 这批人可以说是最幸运的。他们大多是战前就有技术傍身的工程师或技术工人。苏联人也需要他们的技术来修复和操作机器,所以把他们安排在了工厂里。在室内工作,虽然也要忍受饥饿和高强度的劳动,但至少能遮风挡雨,免受西伯利亚严寒的直接摧残。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存活率。 这四组数据,活脱脱就是一部西伯利亚战俘营的“生存指南”。你的价值,不再是你读过多少书,有过怎样的理想,而是你的身体能承受多大的劳动强度,能为这个国家创造多少剩余价值。 当然,除了繁重的劳动和恶劣的气候,医疗条件的匮乏和各种传染病的肆虐,也是导致战俘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伤寒、痢疾在营地里蔓延,一旦染上,基本就是九死一生。 这段长达十余年的苦役,直到1956年最后一批日本战俘回国才算画上句号。回去的40多万人,几乎个个带病,精神和肉体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而至少有6万到10万日本人,永远地把尸骨留在了西伯利亚的冻土之下。 如今,80年过去了。世界变了,但有些东西似乎没变。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不断试图修改和平宪法,美化侵略历史。他们总把自己描绘成战争的“受害者”,大谈特谈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以及西伯利亚的战俘,却对自己的侵略罪行选择性遗忘。 所以,当今天的日本人看到乌克兰人在福岛挖土豆而感到不适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梗,更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反思出了严重的问题。他们不舒服,或许是因为这段历史是他们的“国耻”,是他们战败的象征。但他们更应该想明白,那片埋葬了他们祖辈的西伯利亚冻土,恰恰是他们当年疯狂侵略的最终归宿。

0 阅读:69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