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顺应形势发展,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21军,隶属第7兵团。这一改编标志着部队在组织结构和战略任务上的重大转变,为后续的战斗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首任军长滕海清、政委康志强,他们肩负起领导部队走向新征程的重任。全军兵力达3.6万人,下辖第61、62、63师 ,各师在后续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第7兵团司令员王建安,同期辖第21、22、23、35军,总兵力12.5万人,在解放战争中协同作战,参与了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重要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赫赫战功。 1953年,第21军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异国他乡,他们面临着恶劣的环境和强大的敌人,但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战斗技能,参与了金城反击战等关键战役。在金城反击战中,第21军官兵奋勇杀敌,以血肉之躯捍卫国家尊严。涌现出王云阁、马天明、曹光景、葛英东等战斗英雄和战斗集体,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全军将士。1958年,第21军作为最后批次撤离朝鲜,圆满完成了抗美援朝的光荣使命。 首任军长滕海清 滕海清1909年出生于安徽金寨县,自幼生活在这片充满革命气息的土地上,艰苦的生活环境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1930年,滕海清率赤卫队加入鄂豫皖红军,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在红军时期,他历任红四方面军连长、营教导员,凭借着出色的战斗表现和领导能力,逐渐崭露头角。长征途中,他任红4军第10师28团政委,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他始终坚定信念,带领部队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长征。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部队缴获了一匹战马,师长倪志亮质问此事,滕海清机智回应,化解了危机,其应变能力和智慧令人钦佩,随后他调任师部直属部队,开启了新的工作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滕海清任八路军129师教导大队长、新四军第4师旅长。1940年,他指挥了窦娄战役和板桥集伏击战。在板桥集战斗中,他率部进驻板桥集后,发动军民加固工事,利用寨墙修筑火力点,并在集镇周围修筑“抗日沟”。11月16日,日伪军5000余人分路西犯,滕海清判断敌人必攻板桥集,遂组织防御。17日,日伪军1500余人来袭,他指挥部队奋勇抵抗,多次击退敌人进攻。敌军增调部队,企图包围板桥集,滕海清考虑敌众我寡,令部队趁夜撤出战斗。随后,他又与特务团配合,趁敌立足未稳,夜袭板桥集。18日,他指挥部队与进犯之敌遭遇,先敌开火,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此次战斗,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粉碎了敌人大规模“扫荡”,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1941年,他在津浦路西反扫荡中,运用游击战术,多次打击日伪军,为巩固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滕海清历任山东野战军旅长、华东野战军师长、第2纵队司令员。1946年朝阳集战役,他率部击溃国民党整编69师,给予敌人沉重打击;宿北战役中,他切断黄百韬兵团退路,为战役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1947年孟良崮战役,他侧击张灵甫74师,助力战役取得关键胜利;1948年碾庄之战,面对黄维兵团的坦克集群,他创新运用壕沟战术,有效瓦解了敌人的进攻,展现了出色的战术创新能力。 建国后,滕海清担任第21军首任军长兼政委(1949 - 1952),他高度重视部队训练,通过严格的训练和针对性的战术指导,培养了300余名特等射手,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他驻守台海前线,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密监视台海局势,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1967年起,他担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在任期间,他加强边防建设,积极推动军地生产合作,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边防的稳固。然而,在特殊历史时期,由于政策执行问题,他于1970 - 1971年被免职。但他始终保持对国家和军队的忠诚,默默关注着国家的发展。他的最终职务是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在这些岗位上,他继续为军队建设和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1987年,滕海清离休,结束了他漫长而辉煌的军事生涯。但他并未停止对革命历史的回顾和传承,1990年,他撰写回忆录,详细记录了战争经验与战友事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1997年10月26日,滕海清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他的一生,是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军队建设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军事才能、领导风范和忠诚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军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
日军为何要侵略南洋?正是因为中国坚持抗战,让日本无路可走了!你猜怎么着?194
【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