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突然宣布了! 8月6日巴西突然对中国和埃及的玻璃纤维发起反倾销调查,瞄准的是E型、E-CR型玻璃纤维粗纱产品,这意味着中国每出口一吨玻璃纤维到巴西都可能被额外征税。 这消息一出来,中国玻璃纤维行业的出口商们心里咯噔一下。明眼人都清楚,一旦反倾销调查坐实,每吨出口巴西的玻璃纤维都可能被贴上额外的税单。这可不是小数目,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利润,甚至是在巴西市场的生死存亡。 说起来,巴西对中国产品的 “特殊关照”,已经不是头一回了。短短两年时间里,这已经是第五次挥舞反倾销大棒。往前数数,二氧化钛、聚酯短纤、汽车玻璃、光纤,这些中国颇具竞争力的产品,一个个都没能逃过。 就拿去年 10 月来说,巴西对中国二氧化钛开出的税单堪称 “天价”— 每吨最高加税 1772 美元。这一刀下去,多少中国企业的出口成本陡增,原本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有些企业扛不住压力,只能忍痛缩减对巴西的供货量,眼睁睁看着深耕多年的市场被挤压。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种贸易壁垒似乎还有 “传染” 性。欧盟紧跟着就对中国玻璃纤维纱线加征 56% 的关税,硬生生把中国产品拦在欧洲市场门外。中国企业想在全球市场闯出名堂,如今要跨过的坎儿是越来越多了。 今年 4 月的一桩事,至今想起来都让人摸不着头脑。那会儿巴西刚和中国敲定 75 亿美元的大豆订单,双方举杯言欢的场景还没散去,转头就对中国汽车玻璃发起了突袭调查。更离谱的是,他们把货柜量增长四倍当成了 “罪证”。 要知道,中国汽车玻璃能在巴西打开市场,靠的是实打实的品质和性价比。当地经销商愿意多进货,说明消费者认这个牌子,市场有需求。把这种正常的市场反应当成 “倾销证据”,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巴西接二连三搞这套,背后的心思不难猜。或许是本土企业在竞争中感到了压力,想靠政府的 “保护罩” 喘口气。但国际贸易讲究的是公平竞争,总靠设置壁垒过日子,最终只会让自己的市场失去活力。 中国玻璃纤维企业这次面临的挑战,其实也是整个行业的一次考验。当下最要紧的是沉住气,组建专业团队吃透巴西的调查规则,把产品成本、定价依据、市场份额这些关键数据理清楚,用事实证明自己没有搞倾销。 行业协会也该站出来搭把手,组织企业抱团应对,向巴西方面讲清楚中国企业的经营逻辑。必要时找些熟悉国际贸易法的律师,用专业手段维护合法权益,不能让辛苦打拼的市场白白缩水。 中国政府这边,也该主动做点什么。通过外交渠道和巴西好好聊聊,让他们明白中国产品不是来 “抢饭碗” 的,而是来丰富市场选择的。同时给企业多些支持,比如解读政策、共享信息,让应对过程更有底气。 现在全球经济早就连成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巴西一次次给中国产品设限,表面上是保护了本土企业,实际上却让当地消费者失去了更多优质选择,长远看对谁都没好处。 希望巴西能换个角度想想,公平的市场竞争才能催生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中国企业愿意在巴西市场扎根,也期待能得到平等对待。毕竟,只有守住合作的初心,双边贸易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那个在福克斯新闻上挥舞手臂、叫嚣着“对中国征收600%关税”的章家敦,恐怕没想到
【14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