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36年奥运会举办地,有两个国家十分头痛。一个中国,另一个就是印度。中国是不

古今知夏 2025-08-07 08:13:57

对2036年奥运会举办地,有两个国家十分头痛。一个中国,另一个就是印度。中国是不想办,不愿意办,但世界各国都盼着奥运会在中国举办。   特别是国际奥委会,这11月奥委会新任主席考文垂来中国,难道是看我们的全运会?明摆着就是怂恿咱们国家再次举办奥运会。 毕竟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余温,至今还在国际体坛发烫。开幕式上 2008 尊缶阵敲出的华夏韵律,鸟巢穹顶下数万观众齐唱的《我和你》,水立方里记录的 38 项世界纪录, 那场盛会把 “中国能力” 四个字刻进了世界记忆,成了后来者难以逾越的标杆。 但现在的中国,早过了需要用一场奥运会证明什么的阶段。当年举全国之力办赛,是要借五环旗撕开外界对 “东方古国” 的刻板印象;而如今,中国的高铁在亚欧大陆织成网络,空间站在太空写下 “天宫” 传奇,进博会的展台上全球好物争奇斗艳。 这些日常里的 “中国印记”,比奥运金牌更有说服力。 更何况,办一场奥运会的账本谁都算得清:北京冬奥会留下的 “冰丝带”,每年维护费够养活一支专业冰球队;东京奥运会超支的 280 亿美元,更是给后来者提了醒。与其把钱砸在赛后可能蒙尘的场馆上,不如修几条社区健身步道,给乡村学校添些乒乓球台。 这届中国,更在意民生账本上的 “获得感”。 印度的焦灼则是另一番模样。总理莫迪在古吉拉特邦的集会上挥着拳头喊 “让奥运五环升起在印度” 时,台下数万人的欢呼里,藏着这个国家积压多年的渴望。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总觉得自己该在国际舞台上更有分量。他们算过一笔账:如果 2036 年奥运会落户艾哈迈达巴德,那片正在规划的奥运园区能带动周边 12 条地铁线路开工,30 万贫困人口能靠配套建设找到工作,甚至能让 “印度制造” 的运动装备借着奥运东风闯进全球市场。 可现实总在泼冷水。2010 年新德里英联邦运动会的阴影还没散去 — 运动员村的马桶在开幕式前还在漏水,bridge 突然坍塌砸中路过的工人,连奖牌都被曝掺入了廉价金属。 国际奥委会的评估报告里,“基础设施缺口”“安全预案不足” 的字眼刺眼得很。现在印度宣称要新建 22 个场馆,可工期已经比计划慢了 8 个月;承诺要打通的城际铁路,至今还有 3 段征地没谈拢。 更尴尬的是,印度的体育产业 GDP 占比还不到 0.1%,连个能承办洲际赛事的专业体育公司都找不出来 — 空有热情,却缺了把热情落地的脚手架。 这场拉锯背后,藏着更微妙的国际棋局。国际奥委会现在日子不好过,过去十年里,申办奥运会的国家从 12 个跌到 3 个,大家都怕成了 “冤大头”。中国这块 “金字招牌” 自然成了香饽饽,可中国心里有本更精明的账: 与其耗在奥运场馆上,不如把精力放在 “一带一路” 的体育合作里 。 在巴基斯坦援建的板球场,在埃塞俄比亚捐建的田径场,这些无声的投入,比一场奥运开幕式更能赢得人心。 印度的执念里,也藏着和中国较劲的心思。这些年印度总想着在亚洲事务里多分些话语权,从申请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到推动 “印太经济框架”,处处透着不甘人后的劲头。办奥运会,就像想借五环旗给自己的国际地位 “加冕”,可偏偏家底还没攒够。 考文垂离开中国时,带走了一份全运会的赛事报告,却没带回中国申办的承诺。印度那边,莫迪政府刚宣布要把奥运预算再提高 30%,试图用真金白银填补短板。2036 年的五环旗最终会插在哪片土地上,现在还说不准。 但这场较量早已超越了体育本身 。 中国的 “不想要”,是实力撑起的从容;印度的 “得不到”,是发展路上的必经阵痛。而国际奥委会的焦虑,则藏着一个时代的真相:当全球不再需要靠一场盛会证明什么时,奥运会的意义,或许正在悄悄改变。 信息来源: 印度称将申办2036年奥运会,竞争对手有卡塔尔、沙特、印尼、土耳其;此前多次申奥失败,巴黎奥运会金牌为0——红星新闻

0 阅读:9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