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的北京街头,昔日清朝“铁帽子王”晏森正奋力拉着黄包车,健壮的身影在人群

优优谈过去 2025-08-05 11:18:43

1931年的北京街头,昔日清朝“铁帽子王”晏森正奋力拉着黄包车,健壮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作为努尔哈赤嫡系子孙、八大铁帽子王后代,晏森1910年继承爵位,却在辛亥革命后失去一切,仅做了一年王爷便沦为平民。[凝视] 1931年9月,一则新闻震惊了整个北平城,报纸以“铁帽子王拉洋车”为题,报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闻:清朝末代克勤郡王晏森,正在街头拉着黄包车谋生。 这个消息迅速传遍大街小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许多人专门去找晏森拉车,就为了体验一把“王爷”亲自服务的新奇感受。孩子们更是围着他的车跑来跑去,兴奋地喊着“车王”、“车王”。 晏森,他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克勤郡王的第十七代传人,也是末代克勤郡王。克勤郡王这个爵位可不简单,它的开创者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长子岳托,因军功卓著被封为克勤郡王,世袭罔替,传承了三百年。 1895年出生的晏森,1910年承袭爵位时年仅15岁,按照清朝制度,克勤郡王每年可获俸银1万两,还有大量禄米,足够维持王府的豪华生活。然而好景不长,1912年清朝覆灭,晏森的“铁饭碗”彻底砸了。 没了朝廷供养,年轻的晏森开始变卖家产度日,他首先将整座克勤郡王府卖给了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据说成交价为8—10万大洋。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足够买200多套四合院。 可惜晏森没有理财观念,整日沉迷于吃喝嫖赌,挥霍无度。不到半年时间,卖王府的钱就被他败光了。山穷水尽之际,晏森竟打起了祖坟的主意。 他将门头沟冯村的祖坟地卖给了钟杨家,连皇帝御赐的珍贵驮龙碑也以高价卖给了张学良。张学良将这块驮龙碑运到东北,安放在张作霖的墓前。晏森还砍伐了坟地上的百年古树,全部卖给木材厂换钱。 这次又得到五六万大洋,但晏森依旧不知节制,很快再次挥霍一空,到1931年,走投无路的晏森只得到车行领了一件印有号码的坎肩,正式“下海”当起了洋车夫。 在那个年代,北平城有超过8万名洋车夫,他们是城市最底层的劳动者。据统计,当时北平每3个有职业的人中,就有1个是拉车的。洋车夫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收入的四分之一要交给车主作为租金,剩下的钱勉强维持温饱。 然而晏森的洋车夫生涯却颇为特殊,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许多人都想体验“王爷拉车”的新鲜感,他的生意反而不错。但即便如此,晏森也没能“东山再起”,因为他一有钱就去花天酒地,永远存不下积蓄。 晏森拉洋车的事传到长春后,连末代皇帝溥仪都坐不住了,1932年溥仪在日本扶持下成为伪满洲国皇帝后,专门派人将晏森接到长春,希望他能在满洲国谋个差事。 可是晏森在东北转了一圈就回来了,据说他觉得给日本人当走狗还不如拉洋车来得自在。溥仪为此十分恼火,但看在宗室情面上,还是给了晏森一些银钱接济。 有了这笔钱,晏森的经济状况暂时好转,甚至在北京买了一套四合院居住。但他的本性难移,很快又将家产挥霍一空,重新过起了穷困潦倒的生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后,晏森从此下落不明。有人说他在战乱中饿死,也有人说他逃到了外地,但再也没有确切的消息。 晏森的故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不仅因为他身份的特殊性,更因为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终结。清朝灭亡后,原本高高在上的八旗子弟纷纷失去生活来源,有的变卖家产,有的给人当差,有的靠社会救济度日。 像晏森这样从云端跌到谷底的虽然少见,但他的遭遇确实反映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社会现实。当旧制度崩塌时,那些依附于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往往最难适应新的环境。 从另一个角度看,晏森能够放下身段自食其力,也算是一种勇气。在那个讲究身份等级的年代,一个王爷愿意去拉洋车,确实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 晏森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出身多么显贵,如果没有真本事,一旦失去外在的依靠,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他的故事至今仍有警示意义:任何人都不能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安享一生。 时代在变迁,适者生存,那些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掌握生存技能的人,即使出身平凡也能闯出一片天地;而那些只会坐享其成的人,即使贵为王侯,也难逃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你觉得晏森的选择是对是错?如果你生在那个年代,面临同样的困境,会如何选择?是固守过去的荣光,还是勇敢迎接新的挑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我们一起探讨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信源: 京报网——“网红”34号车夫,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0 阅读:0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