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吴德身体快不行了,在他最后的那段时间,女儿一直照顾着他,当他觉得自己要走的时候,他对着女儿说了一句话,而这个遗言令女儿很是意外。[凝视] 从河北丰润的穷苦农家走出来的吴德,1932年在北平弘达中学读书时就开始参与学生运动。“一二八事变”后,这个19岁的学生和同学们在北平街头张贴抗日标语,第二年春天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年仅20岁的吴德被派到开滦煤矿组织工人运动,他和矿工们住在同样透风的工棚里,吃着同样发霉的混合面,用三个月时间摸清了矿工们的真实生活状况,为后来震动华北的开滦大罢工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德在冀东地区组织抗日武装。1940年他到延安汇报工作时,毛泽东特意询问冀东老百姓缴纳“抗粮”的情况,吴德从口袋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个村庄的数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吴德接管天津市政建设,当时天津满街都是战争留下的弹坑,他带着干部们用半年时间修复了全市主要道路,重新铺设的有轨电车轨道让这座城市重新焕发生机。 1953年调任吉林省委书记后,吴德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为一汽选址。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他带人在长春郊外实地踏勘半个月,最终确定了现在一汽的厂址位置。 吴德主政吉林的11年里,全省粮食产量从1953年的70亿斤增长到1964年的175亿斤,翻了一番半。同期汽车工业从零起步,到1964年年产突破6万辆,为东北工业基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1966年夏天,吴德调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面对复杂局面,他做了一个特别的决定:把办公桌搬到信访处门口,每天亲自接待群众,直面各种矛盾和问题。 1976年10月那个关键夜晚,作为北京卫戍区政委的吴德参与了粉碎“四人帮”的具体行动,负责北京重要部门的警戒工作。叶剑英后来评价他:“像压舱石一样,稳住了首都的基本秩序。” 退休后的吴德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每天早晨听新闻联播,下午必看《参考消息》。女儿吴铁梅回忆,父亲对任何形式的腐败都深恶痛绝,经常为此发脾气。 1995年冬天,82岁的吴德在北京东交民巷安静离世。这位参与粉碎“四人帮”的老革命家,生前最后一句话让女儿印象深刻:“记住,爸爸这辈子没占过公家一分便宜。” 从唐山矿工到省部级干部,吴德这一代人的成长轨迹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始终保持与普通民众的紧密联系。 他们这代人有个共同特点:办事讲究实效,不搞花架子。吴德在吉林时期的工作记录显示,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再做决策。 这种务实作风在特殊年代显得尤为珍贵,1966年到1976年担任北京市主要领导期间,吴德想方设法维护首都的基本运转,保证了市民的正常生活需要。 吴德生前曾多次对子女说:“做官就是做事,不是做人上人。”这句朴素的话道出了老一辈革命者的执政理念——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而不是谋取私利的手段。 吴德去世时,家里除了简单的生活用品,没有任何贵重物品。按照他的遗愿,丧事一切从简,不设灵堂,不收礼金。这种生活方式在今天看来,更像是对某个时代精神的最好诠释。 现在回头看这些老革命家的人生轨迹,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那些宏大叙事,而是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的品格:认真负责、实事求是、清正廉洁。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长辈?他们可能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用行动诠释着什么叫责任和担当。 这些前辈们留给我们的,除了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那种“不占公家便宜”的自觉,那种“做事不做人上人”的境界。 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从这些朴素的话语中汲取力量?你家里的长辈给你留下过哪些深刻的话?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家训,是否也曾在关键时刻指引过你的选择? 信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吴德;《吴德口述》
1995年,吴德身体快不行了,在他最后的那段时间,女儿一直照顾着他,当他觉得自己
优优谈过去
2025-08-05 10:18:48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