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虽然确定了永存毛主席遗体,但有个问题没有解决,按照中国人思维,坟墓要建造在偏僻安静、有树有水,鸟语花香的地方,那么纪念堂建在哪里最合适呢?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整个国家陷入哀伤。中央政治局紧急开会,最初计划短期保护遗体供吊唁,后因群众强烈愿望,转为永久保存。但保存决定后,纪念堂位置成难题:传统观念中,陵墓应选僻静山水之地,可这是否合适?选址过程充满考量,牵动全国人心。 毛主席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贡献卓著。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他在北京医院离世,享年83岁。消息传出,全国上下悲痛。中央政治局当晚在中南海开会,华国锋提出先保护遗体15天供瞻仰。 追悼会上,群众情绪高涨,推动领导改变计划,华国锋主导决定永久保存遗体,通过政治局会议。这项决定源于对毛主席的尊重,也为后人缅怀提供条件。技术上,当时中国具备遗体永久保存能力,主要通过防腐处理和专用设备。遗体保护分三类工作:卫生保护、水晶棺制造、纪念堂建造。防腐采用福尔马林灌注法,结合气态和液态方法,监控温度和气流。 水晶棺由北京玻璃总厂负责,称“一号任务”,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遗体先置人民大会堂,吊唁结束后移至代号“769”地下室,进行液态保存。中央于10月8日正式决定建纪念堂。保存遗体需建专用建筑,但选址需慎重。 中国习俗中,陵墓多建在僻静处,如山林间,有树木河流,环境优美。历史帝王陵寝多如此。选址小组考察多地,包括香山、景山、北海公园、双清别墅、午门、瀛台。香山景色宜人,景山视野开阔,北海水景环绕,双清别墅有历史意义,午门需拆古建,瀛台水环岛屿。 这些地点符合传统,但毛主席一生反对封建主义,追求平等,故需选符合其思想的位置。小组返回北京前门饭店,召集八省市设计人员,十多家单位参与,成立规划组和临时党支部。赵鹏飞等领导组织会议,强调体现平等。方案包括天安门北、端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南。 天安门北方案被否,因挡城楼视线;端门方案作废,因破坏故宫格局。另有紧靠纪念碑、拆正阳门建对称位置、纪念碑南200米。政治局多次审查,1976年10月15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组,11月6日通过天安门广场方案。 李瑞环任总指挥,谷牧领导工作。天安门广场是政治中心,新中国国旗首升地,彰显毛主席功绩。人流量大,交通便利,靠近地铁,便于转移。地势平坦,施工便利,时间紧迫,能快速建成。周围有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形成建筑群。设计采用南京工学院杨庭宝方案,正方形平面,50米见方,简洁稳重。 材料全国征集,大兴安岭木材、四川花岗石、山东青花岗石、延安青松、台湾大理石象征统一。入口朝北,寓意缅怀,与中轴线协调。从城楼望,建筑群整齐。 1976年11月24日奠基,华国锋培土,基石埋珠峰石、台湾水。数万工人参与,主要靠肩扛手抬,机械少用。动迁3.4万平方米机关、1.6万平方米民居。 1977年3月主体完工,5月24日建筑结束。8月20日遗体移入,9月9日落成开放。占地5.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867万平方米,两层结构,花岗岩汉白玉筑成。高度33.6米,台基高4米,边长105.5米,44根柱子断面1.5米、高17.5米。 内部北大厅、瞻仰厅、南大厅,瞻仰厅置水晶棺。碑心石重60吨,长14.7米、宽2.9米、厚1米,从青岛浮山开采。建筑对称,产生和谐统一效果。至今接待2.4亿人次,包括近200位外国首脑。纪念堂选址天安门广场,不仅政治意义深远,还考虑实际便利,体现了集体智慧。 传统习俗虽注重僻静,但这里更贴合毛主席思想,让缅怀融入日常。建造过程虽时间短,却凝聚全国力量,材料来源广泛,象征统一。保存技术结合中外经验,确保遗体长久完好。这项工程反映了时代背景,群众情感推动决定,领导统筹实施。选址从多方案中优选,平衡历史与现实。 建成后,成为国家形象一部分,与周边建筑协调。维修由专业团队负责,保持庄严。整体过程逻辑严谨,先决定保存,再选址设计,后建造开放。内涵在于尊重历史,方便群众,体现平等理念。接地气的是,选址考虑交通和施工,实用性强。书面化表达中,突出集体努力和意义。 关于纪念堂选址,你有何看法?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或许你的评论能引发更多讨论。
1976年,虽然确定了永存毛主席遗体,但有个问题没有解决,按照中国人思维,坟墓要
破晓晨光栖羽蝶
2025-08-01 22:18:20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