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特朗普终于打中了要害?法新社曝出猛料:2025年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暴跌68%,全球市场份额从去年的75%骤降至56%,韩国则趁势崛起,从14%暴涨至30%。 信源:澎湃新闻——重振造船业已成特朗普执念?美国“造船焦虑”遭遇产业现实 2025年1月,美国政府一项针对中国造船业的政策,在全球航运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新规对悬挂中国国旗或由中国制造的船只,征收每净吨50美元的“港口停泊费”。这意味着一艘20万吨级的集装箱巨轮,每次在美国港口停靠,就需要支付1000万美元。这真是明牌了,什么意图不言而喻,就是想给全球领先的中国造船业添堵。 刚开始政策出现时,全球订单确实出现了恐慌性转移。法新社的数据称,政策发布后三个月,中国船厂的新接订单量一度暴跌68%,全球市场份额也从75%的高位滑落至56%。而韩国造船业似乎成了最大赢家,市场份额从14%飙升到30%。一些国际航运公司也迅速做出反应,日本最大的航运企业随即宣布暂停与中国船厂的合作。 在希腊船队中,有超过六成的船只是“中国造”,为抵消这笔巨额开销,他们不得不将租金下调15%。就连地中海航运公司(MSC)这样的行业巨头也叫苦不迭,其船队里近六成是中国制造的船只,每年进出美国港口超过400次,算下来一年就要多掏至少4亿美元。为了省钱,他们只能推迟新船采购,让老船多跑几年。 然而,这记看似精准的重拳,很快就打出了回旋镖的效果。虽然韩国船厂接单接到手软,但他们的造船报价几乎是中国的三倍,交货周期更是动辄长达十年。如此高昂的成本和漫长的等待,让大多数船东望而却步。 更何况,韩国船厂的产能本就有限,建造速度平均比中国慢三分之一,而且他们更青睐技术复杂的高附加值船舶,对普通的常规货轮兴趣不大。所以事实证明他们根本无法完全承接中国空出的市场。 好笑的是这个政策甚至对美国本土产业链,也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由于美国的民用造船业早已空心化,2025年全年,本土船厂总共只交付了10艘船,还基本都是些拖船或小型补给舰,根本不具备建造远洋货轮的能力。即便硬着头皮上,一艘集装箱船的成本也超过3亿美元,同样是中国的近三倍,交货期也长达十年。对于他们来说,工人短缺、设备陈旧、配套企业流失,想让产业突然复兴哪有那么容易。 真正为此买单的还是美国的农民和消费者,艾奥瓦州的大豆和玉米过去非常依赖中国船只运往亚洲,如今运费直接上涨了20%,大量农产品积压在仓库里卖不出去。沃尔玛和亚马逊这类零售巨头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他们超过八成的商品依赖远东海运。运费的上涨最终都转嫁到了物价上,2025年上半年,美国消费品均价上涨了8%,普通人买个沙发都要多花几百美元。 而在中国这边,造船业反而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虽然新订单一度减少,但手上握有大量的存单,足以让各大船厂的生产线一直忙到2029年。而且,因为这个外部的压力,反而逼中国船厂加速了产业升级。上海和广州等地的船厂趁此机会,全力推进甲醇、氨燃料等绿色动力船舶的研发与建造,并准备在国际展会上大放异彩,同时德国、挪威等欧洲国家的船东已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 有业内人士指出,法新社的数据向来有夸大和“拉踩”中国的前科,其实际冲击远没有其渲染的那么严重。回头来看,美国这番意在遏制对手的政策,结果却让本国农民、企业和全球船东成了最大的受害者。韩国吃不下,美国造不了,中国凭借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庞大的订单储备,在经历短暂阵痛后,反而加快了向下一代技术转型的步伐。 所以这究竟是精准打击,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呢?答案似乎已经不言而喻。
[月亮]特朗普终于打中了要害?法新社曝出猛料:2025年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暴跌6
冰枫看历史
2025-07-31 18:35: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