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武汉一位25岁的女老师刚结婚不久便怀孕了,没想到,孩子一出生,丈夫却突然变了脸色:“我们分开吧!”说完,他转身离去,毫不回头。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8年12月的那个寒夜,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产科病房里传来一阵微弱的啼哭声。25岁的邹翃燕虚弱地躺在产床上,望着医生们匆忙的身影,心中涌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刚出生的儿子丁丁只有不到2000克重,小小的身体青紫发黑,呼吸急促。医生王德明摘下口罩,神情凝重地告诉她:“孩子缺氧严重,可能会有脑瘫的风险。” 那一刻,邹翃燕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了。她的丈夫站在病床旁,脸色一点点变得苍白。当晚,他在走廊里拉着她的手说:“我们分开吧,我真的接受不了。” 第二天下午,丈夫收拾行李离开了他们租住的筒子楼,那间只有十几平米的小屋里,只剩下邹翃燕和襁褓中的儿子。她抱着孩子坐在床边,眼泪一滴滴落在孩子的脸上。 作为武汉市第十九中学的语文老师,邹翃燕每月工资只有106元。医生说康复治疗每次要5.2元,一周三次,这对她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 为了筹集医疗费,她开始做家教。白天上课,晚上批改试卷,周末给学生补习。有时候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她的眼睛常常熬得通红。 每天下班后,她都要背着丁丁去医院做康复训练。孩子的四肢僵硬,连抬头都做不到。按摩时他会疼得大哭,邹翃燕就一边安慰一边偷偷抹眼泪。 1991年春天,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康复专家李明华注意到了这对母子。经过仔细检查,他惊讶地发现丁丁的认知能力完全正常,甚至超出同龄孩子很多。 邹翃燕开始用彩色卡片教儿子认字,令人意外的是,丁丁对文字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三岁时,他已经能认识上千个汉字,智商测试显示达到了130。 1995年,为了让丁丁上学,邹翃燕跑遍了武汉的小学。大多数学校都以“条件不够”为由拒绝了。最后,育才小学的张建国校长被她的坚持打动,同意让孩子试读。 开学第一天,邹翃燕背着儿子走进教室,全班同学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坐轮椅的新同学。丁丁有些紧张,但很快就用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他的数学总是满分,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朗读。老师们都说,从来没见过这么聪明又努力的孩子。每次考试,丁丁都是年级第一。 2001年,丁丁以全校最高分考入武汉二中。高中时期,他迷上了法律,经常和老师讨论社会公平的话题。班主任刘洋说,这孩子总是在思考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公正。 2007年高考,丁丁考了660分。他在志愿表上只填了一个学校:北京大学法学院。录取通知书到家那天,邹翃燕拿着信封在客厅里哭了一个小时。 在北大,丁丁不仅学业出色,还创立了残障学生互助小组。他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其他有特殊需求的同学,告诉他们困难只是成长路上的垫脚石。 本科毕业后,哈佛大学法学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在哈佛的三年里,他专攻国际人权法,特别关注残疾人权利保护。 丁丁从哈佛毕业后,先在波士顿的非营利组织做了两年法律援助工作。2016年,他加入美国盛德国际律师事务所,成为该所第一位坐轮椅的律师。 如今的丁丁已经是国际知名的残疾人权益律师,每当有人问起成功的秘诀,他总是说:“我有一个最棒的妈妈,她教会了我什么叫永不放弃。” 邹翃燕常说,那些年虽然很苦,但她从不后悔。她用19年的坚持证明了,母爱能创造奇迹,教育能改变命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困境,选择坚持还是放弃,往往决定了结局的不同。有时候,我们以为的绝境,可能只是通往希望的必经之路。
山东,女子怀孕八个多月,48岁的婆婆却检查出来怀孕了。女子觉得公婆没有经济来源,
【1评论】【1点赞】
用户18xxx28
为一个美国人写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