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年,金国名将毕资伦被南宋俘虏,关押在镇江府14年。期间宋军多次劝降,毕资伦宁死不降,被称为金国文天祥。金国灭亡后,他却说:“我愿意归降南宋,但先要答应我一个条件!”
毕资伦出身燕京府,年轻时靠着编柳条筐勉强度日,生活十分困苦。1206年,南宋北伐,金朝为应对战事展开征兵。这位身无分文的穷小子丢下箩筐,手提木棍投身军营。
没人想到,这个靠编筐为生的人居然是个天生的战将。他在战场上悍不畏死,冲锋在前,多次将宋军打得溃不成军,表现之勇连金章宗都亲自为他擢升军职。
1211年,蒙古大举南下,金军屡战屡败,惟有毕资伦率部迎敌,敢于硬撼蒙古铁骑,数次交战均无败绩,打得有声有色。
之后金宣宗推行“北失南补”战略,调派毕资伦征伐南宋。他两度攻破梅林关,斩敌过万,官拜节度使,仕途前景光明。
然而,命运突变。红袄军叛将时青偷袭得手,战局崩溃。眼看形势已无法挽回,毕资伦选择从城头跃下自尽。不料未死,只摔断了双腿,最终落入宋军之手。
时青亲自来劝降,未曾想毕资伦怒不可遏,指着他破口大骂:“时青,你这个叛徒!我尚未死,已愧对国家,如今你竟还想让我低头苟活?做梦!”气得时青恼羞成怒,将他押解南宋,关押于镇江土牢。
宋人误以为他是汉人,劝降尚有希望,便安排曾降金的旧将当着他的面跪拜南宋。毕资伦顿时勃然大怒:“国家何曾亏待你们?有骨气的就该战死沙场,居然在此下跪求活?丢人!”宋人被骂得颜面无光,他却因此被牢牢关押了十四年。
1234年,金国灭亡的消息传来。镇江知府亲自来劝他:“你的国家已亡,君主也死了,是时候为你自己打算了。”这一次,毕资伦沉默不语。许久之后,他终于点头:“可以降,但我有一个条件。”
镇江知府大喜。当时南宋仍笼罩在靖康耻的阴影中,若能收降毕资伦这等死忠金将,无疑是件大功。他连忙允诺:“你想要金银珠宝,尽管开口。”
然而毕资伦提出的,却是要祭奠金哀宗。
知府知其念旧主,便应允下来。祭祀那日,长江岸边陈列满桌祭品,毕资伦伏地而哭,声泪俱下,令围观百姓无不动容。
就在众人以为仪式结束时,毕资伦突然站起,纵身一跃跳入滚滚江水。
这一刻,他早已做好了打算。所谓“归降”,不过是掩人耳目;而真正的目的,是为故国尽最后一份忠。十四年的牢狱之苦,他忍下了;只为等这一刻,将忠义画上句点。
毕资伦的选择,至今仍让许多人难以理解。他明明是汉人,为什么对金国如此忠心,甚至以生命相许?
这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他生长的燕云地区,自五代十国起就脱离中原,由辽国控制,数百年间早已习惯非汉政权的统治。金国灭辽后,当地人也普遍将金朝视为本国政权。
对毕资伦而言,金国不是“外族”,而是养育他的国家;更重要的是,金国给予了他崛起的机会——从一个贫寒编筐人,一步步成为节度使。这样的阶层跃升,在南宋严格的士大夫体系下几乎无望。
金国给了他一切,他便以忠诚报之。南宋后来为他立祠,元代更将他列入《忠义传》。连昔日敌国,也对他肃然起敬。
值得一提的是抓捕他的时青。这个红袄军将领在金、宋、蒙古之间反复投诚,今日归宋,明日降蒙。他曾用“识时务者为俊杰”劝降毕资伦,却终被毕资伦不屑一顾。最后,时青背宋降蒙,在混战中被乱箭射死,尸骨无存。
回看两人命运:一人守节至死,被后世铭记;一人反复无常,最终湮没无名。
历史的眼睛是清明的。变节或许能换来短暂荣华,但只有气节,才能赢得千古敬仰。
毕资伦的一生,正是最有力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