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三天,叙利亚朱拉尼放弃了与以色列硬碰硬,现在大以色列开始逐渐清晰。
叙利亚南部的局势在这几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拉尼的武装在以色列的猛烈攻势下节节败退。
以色列的目标很明确,不仅要全面掌控戈兰高地,还要将叙利亚南部的库奈特拉、德拉和苏韦达三省划为战略缓冲区,禁止叙利亚军队驻军。
这种直接触及叙利亚主权的行动,显然让朱拉尼的抵抗变得无以为继。
朱拉尼的武装在最初的48小时里还试图通过游击战术拖延以色列的推进,但以色列的回应迅速且猛烈。
战机对疑似武装据点的精准轰炸几乎没有停顿,地面装甲部队稳步推进,电子战系统全程压制着叙利亚方面的通讯。
在这种不对称的对抗模式下,朱拉尼的武装很快出现了弹药短缺和人员伤亡激增的问题,所谓的“抵抗”在现实面前逐渐失去支撑。
更关键的是,叙利亚政府军并未给予实质性支持,这使得朱拉尼的武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叙利亚政府当前的精力更多放在国内重建和稳定北部局势上,与以色列的直接冲突显然不在其优先选项之列。
局势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三天,叙利亚德鲁兹领导人希克马特·希吉里的表态,成为压垮朱拉尼抵抗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
希吉里公开向以色列提议,允许其在叙利亚境内建立一条由以军保护的走廊,这一提议在客观上削弱了叙利亚对南部地区的控制。
从现实角度看,朱拉尼的放弃是必然结果。
以色列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已经通过三天的对抗充分展现,其背后还有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支撑。
而朱拉尼的武装既没有外部力量的持续援助,也得不到叙利亚国内的统一支持。
这种情况下的“硬碰硬”,本质上是用血肉之躯对抗体系化的现代军事机器,除了增加伤亡外,几乎不可能达成任何战略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控制早已形成事实,自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来,这里就处于以色列的实际管辖之下。
此次行动不过是以色列进一步巩固控制权的手段,而朱拉尼的抵抗更像是一场象征性的抗争,注定难以撼动既成事实。
叙利亚北部有土耳其支持的武装势力,东部是库尔德人的自治区域,南部又面临以色列的直接施压,各方势力在此交织博弈,使得叙利亚的主权完整始终面临挑战。
朱拉尼的放弃,与其说是个人决策,不如说是叙利亚乱局中各方力量角力的缩影。
以色列通过这次行动再次向周边展示了其“以实力求安全”的逻辑,而叙利亚则不得不继续在大国博弈和内部族群矛盾中寻找生存空间。
这种格局下,任何局部的抵抗都难以改变整体的失衡,朱拉尼的选择,或许是在认清现实后的无奈止损。
你觉得叙利亚的未来会如何发展?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