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证据不足,不但撤销了韩国泡菜、燃灯会、端午祭等申遗,还将对阿里郎、榫卯技艺等重新复核。 韩国人的骄傲碎了一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5年7月做了个决定,把韩国之前申遗成功的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盯上了,其中泡菜制作技艺、江陵端午祭、燃灯会这三个直接被列入“待撤销名单”,阿里郎民歌和大木匠技艺也得重新复核。 这些年韩国在文化遗产申请上挺积极的,像江陵端午祭2005年就申遗成功了,泡菜制作技艺2013年也被列入名录,燃灯会2020年刚进去,阿里郎民歌2012年申遗成功,大木匠技艺2010年也成了世界非遗。 按说这些项目能通过审查,肯定是有一定依据的,但这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复查的时候,发现了大问题,就是这些项目的历史证据不够扎实,特别是“千年连续传承”这一点,韩国方面拿不出足够的材料来证明。 就拿江陵端午祭来说吧。这个活动在韩国江陵地区挺有名的,每年都有不少人去看。从历史记载来看,它最早能追溯到朝鲜中期,大概是16、17世纪那会儿,后来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897-1945年)中断了,直到1945年韩国光复以后才又慢慢恢复。 1960年代,韩国政府还专门组织了复原工作,把它从一个地方性的民俗活动包装成了国家级的文化庆典。虽然它现在看起来挺热闹,有各种祭祀、表演,但问题就出在传承的连续性上。 从日本殖民时期中断到后来重新恢复,中间隔了几十年,这段时间的传承链条是断的,而且现代复原的部分可能加了不少新东西,所以很难证明它真的有一千年没断过的传承。 泡菜制作技艺也是一样。韩国泡菜现在挺有名的,可从历史上看,它的发展变化挺大的。根据一些研究,韩国泡菜在19世纪之前主要是用盐腌制的,那时候还没有辣椒。 辣椒是在16世纪末通过日本传到朝鲜半岛的,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韩国泡菜才开始大量使用辣椒,慢慢变成现在大家熟悉的样子。也就是说,现在韩国泡菜的主要特点——辣味,其实也就两百多年的历史,根本达不到千年传承的标准。 而且,中国早在北魏时期(公元5世纪)就有类似泡菜的腌制工艺记载,韩国泡菜的制作方法和中国传统的腌制技术有不少相似的地方,这就让人对它的独立性产生了怀疑。 燃灯会的情况也差不多。这个活动起源于新罗时代(公元7世纪左右),原本是佛教庆祝释迦牟尼诞辰的仪式,后来慢慢演变成了民间的灯会。但它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少变化,比如现代的燃灯会和中国的元宵节有点像,可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而且,韩国在申遗的时候,虽然强调它是佛教传统的一部分,但历史上的记载并不连贯,特别是在日本殖民时期,很多传统活动都被压制了,燃灯会的传承也可能出现了断层。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复查的时候,就觉得它的千年连续传承证据不够充分。 大木匠技艺也就是榫卯技艺,这个争议就更大了。榫卯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的技术,不用钉子就能把木头连接起来,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相关的遗迹了。 韩国的大木匠技艺虽然也用类似的技术,但从历史记载来看,它更多是受到中国榫卯技艺的影响,特别是在朝鲜半岛三国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很频繁,建筑技术很可能就是那时候传过去的。 韩国在2010年申遗的时候,虽然强调了自己的特色,但并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这种技艺是在韩国独立发展起来的,而且传承的连续性也有问题,所以这次也被列入了重新复核的名单。 阿里郎民歌作为韩国的代表性民谣,情况稍微复杂一点。它是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固定的文字记录,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版本。虽然它在韩国民间流传很广,但要证明它有一千年的连续传承,确实挺难的。 因为口头传承很容易受到时代变迁、社会动荡的影响,历史上也没有详细的文献记载它的发展脉络。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复查的时候,也对它的传承连续性提出了质疑。 这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裁定,对韩国来说打击挺大的。韩国一直把这些文化遗产当作国家的骄傲,用来提升国际形象和民族认同感。现在这些项目被撤销或复核,对韩国的文化软实力是个不小的冲击。 而且,这也反映出韩国在文化溯源上存在系统性的问题,就是过于强调本土原创性,而忽视了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影响。其实,很多文化遗产都是在交流融合中发展起来的,韩国的这些项目也不例外,但韩国在申遗的时候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或者不愿意承认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联系,导致在证据上出现了漏洞。 对于韩国来说,这次事件也是个教训。要想真正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不能只靠申遗这种形式,还得下功夫去挖掘历史证据,尊重文化发展的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