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75年,南京军区作战部部长郭涛突然发起高烧,被送到军区医院。输液时,郭部长昏

1975年,南京军区作战部部长郭涛突然发起高烧,被送到军区医院。输液时,郭部长昏沉沉睡去,药瓶里的药液渐渐空了,却没有及时更换。军区王副参谋长登门探望,立即叫来护士,批评道:“你们太不负责了,这会要人命。”

王近山这个人,从小在湖北红安的穷乡僻壤长大,家里穷得叮当响,八岁就给人放牛,十三岁当长工,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手上全是老茧。 1930年,他不满十五岁就加入红军,从扛枪的普通战士干起,很快就入党。土地革命时期,他在鄂豫皖根据地转战,参加过多次战斗,负伤也不下火线。 长征时,他跟着部队翻雪山过草地,条件苦得要命,但咬牙坚持下来。抗日战争打响后,他在华北平原组织游击队,打击日伪军,炸桥断路,积累了不少经验。 解放战争中,他指挥部队在中南战场上冲锋陷阵,淮海战役时统筹兵力,摧毁敌方阵地,后来还参与渡江作战,部队快速占领南京等地。 1950年后,他去朝鲜战场担任志愿军兵团副司令,部署防御工事,阻击敌军进攻。回国后,先后在山东军区和北京军区任职,经常下基层检查工作。 1970年调到南京军区当副参谋长,管作战和战备,尽管腿上有旧伤,走路一瘸一拐,还是坚持外出视察。郭涛出生在河北魏县一个普通村子,十三岁投身革命,1941年入伍,1945年入党。 从基层战士一步步上来,在解放战争中当连级干部,突袭敌营缴获武器。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南京军区工作,专注于作战计划,担任部长时组织演习,标记地图位置。 两人共事期间,王近山对下属很关心,郭涛也认真负责,两人关系融洽。这段经历反映出老一辈军人对工作的执着和对同志的关切,部队生活虽平凡,却充满责任感。 郭涛那次生病是积劳成疾,高烧来得突然,送到军区医院后就开始输液。药瓶里的液体慢慢空了,管子里回血,却没人注意。 王近山刚从外地视察回来,听说后马上赶去医院,看见情况不对,就喊护士过来,批评医疗疏忽会要命。护士赶紧换瓶子,郭涛醒来后表示感激。 王近山叮嘱护士加强监护,确保不出问题。这件事虽小,却体现出领导对部下的重视和医疗工作的严谨要求。 在部队里,这种互相关心的氛围很常见,王近山平时就注重下属生活,比如深夜批文件时,还让炊事员给作战科长下面条,加几个鸡蛋。 郭涛作为作战部长,工作强度大,经常加班拟定方案,这次病倒也提醒大家注意身体。事件后,郭涛病情稳定,出院继续工作。 王近山保持作风,经常视察基层,检查战备设施。三年后,王近山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郭涛后来升任副司令员,1988年授中将军衔,201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王近山临终时,将最小儿子托付给郭涛,让他到军队锻炼,这显示出两人深厚信任。郭涛履行承诺,帮助王近山儿子成长。 这种托孤行为,体现出战友情谊的延续。整个事件和后续发展,让人看到部队内部的人情味和责任担当,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实实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