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当今世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中心”?其实,当人类文明向着更平等、更高效、更可持续的

当今世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中心”?其实,当人类文明向着更平等、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时,真正的“中心”肯定不是美国,而应该是由欧亚非大陆各节点交织而成的动态网络,也就是去中心化和多极化。 美国之所以能从偏安一隅升级成世界中心,主要是捡漏两次世界大战,拿到了“天选之子”剧本。一战时,它中立倒卖军火,战后接管金融;二战又本土零伤亡,战后当话事人。全世界打怪,美国捡装备。 说穿了就是它为大伙提供了一个乱世避风港。从马斯洛需求来看,它满足了人类当时最基础的需求:生理和安全需求。但任何事物都是阴阳互补,好坏相济。 被太平洋与大西洋双重隔绝,美洲既是被海洋宠幸的幸运之地,但也是被物理距离所诅咒的囚徒之境。 当欧亚大陆的商队驼铃已响彻千年时,美洲仍在与海洋的阻隔中沉睡。没马没骆驼,美洲只能对着两洋唱《孤勇者》:“去吗?配吗?”正如黑格尔所说:“海洋是流动的边界”,但也是美洲的“结界”。 两洋辽阔意味着贸易成本的几何级增长,美国也因此陷入了“物流版荒野求生”。当欧亚大陆在玩“近水楼台”时,美国却在演绎“孤岛求生”。所以,美国永远需要更高效的物流体系,以此来消弭与世界岛的时空鸿沟。 其实,人类历史就是一场“链式革命”,从丝绸之路的万里长链,到互联网时代的点击即达,牛逼人物都是“连接器”本器。从秦始皇修直道到马斯克搞星链,大佬们都在疯狂缩短连接距离。 牛顿之所以牛逼,是因为他发现了万有引力,链接了天空与大地,让人类发现了潜藏于天地之间的神秘力量,并懂得如何利用这种力量,缩短了天地之间的距离。 张骞之所以牛逼,因为他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连接了亚洲与欧洲。哥伦布之所以牛逼,是因为他连接了欧洲与美洲。有人将张骞誉为“东方哥伦布”,说穿了还是西方中心论,就是以西方哥伦布为尺子来衡量东方张骞。 其实,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路,也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因为“人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哥伦布航线则是一条殖民掠夺之路,不客气地说,哥伦布给张骞提鞋都不配。 后来又逐渐演变为“美国中心论”,比如魏德尔被称为“德国特朗普”,勒庞则被称为“法国特朗普”……就是用美国尺子衡量欧洲。但地球是平的,运费却是立体的,美国作为“世界中心”,确实让全球背上了沉重的“距离成本”。 比如,联合国在纽约,世界各国飞一趟纽约,远比飞一趟西安或成都要远得多。数据显示,跨太平洋航线占全球海运成本40%,而美国“最后一公里”配送费是中国的3倍。 以占比全球4%的人口消耗全球25%的能源,这恰恰违背了人类文明从“长链依赖”向“短链自治”演进的规律。但当美国把港口、航线、结算系统都攥在手里时,全世界就成了它的“物流殖民地”。 现在,技术虽缩短了物理距离,但却未能消除地理的现实重量。美国地理位置曾是它崛起的护城河,但在深度互联的21世纪,“两洋孤岛”属性正在转化为沉重的成本负担。 每个包裹都在为“美国中心主义”缴纳智商税,但人类文明终究会选择最经济的路径流动,正如水往低处流,资本与权力终将会回归地理密度与效率的交汇点。 未来,真正的世界中心,肯定不是远离文明熔炉的孤岛,而是人类千年交往的十字路口。地理宿命虽然可以被技术缓解,但永远无法被征服。这是陆权复兴的时代,也是海洋霸权必须面对的地缘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