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常遇春“关系户”,朱元璋忍5年、灭3族,是谁在夸大蓝玉? 蓝玉的起点确实沾了亲戚光。 他是常遇春的妻弟,安徽定远人,早年跟着常遇春从军时,不过是个普通百户。 常遇春打仗猛,却总说“我这小舅子看着木讷,打起仗来比谁都狠”。 蓝玉也争气,洪武四年随傅友德征四川,他带小队夜袭瞿塘关,一刀劈了守将,立下首功;洪武十二年征西番,他追着敌军打了千里,生擒首领,这才从百户爬到了永昌侯。 真正让蓝玉封神的,是洪武二十年的捕鱼儿海之战。 当时北元残余势力躲在漠北,朱元璋派冯胜为主帅,蓝玉为副帅出征。 大军走到庆州,探马来报敌军主力在捕鱼儿海,蓝玉当机立断,亲率轻骑顶着风沙奔袭,一夜急行二百里,天亮时摸到敌营。 北元可汗脱古思帖木儿正摆宴席,被打得措手不及,皇子、妃嫔、玉玺全成了俘虏,这一战彻底打垮了北元的反扑能力。 班师回朝时,朱元璋亲自到卢沟桥迎接,赐他“凉国公”印,说“蓝玉堪比卫青、李靖”。 可封赏到手,蓝玉的尾巴就翘起来了。 他嫌朱元璋给的赏赐不够,私下抱怨“我立这么大功,就封个国公? 北征回来,夜过喜峰关,守关将士没及时开门,他竟让士兵毁关而入;更荒唐的是,他私纳了被俘的北元王妃,这在明初是大忌——朱元璋严令“降人无分贵贱,皆需朝廷处置”。 御史弹劾他,朱元璋压下了,只私下警告“收敛些,别坏了规矩”,蓝玉却当耳旁风,甚至在军中擅自提拔亲信,把将校任免权攥在自己手里。 朱元璋为啥忍了他五年?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封神时,太子朱标还在。 蓝玉是太子妃的舅父,朱元璋本想留着他做太子的“护道符”。 朱标性格仁厚,蓝玉骁勇,两人关系也近,朱元璋常说“有蓝玉在,将来谁敢动我儿”。 可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皇太孙朱允炆才十六岁,性子软。 这时候蓝玉的跋扈就成了催命符——一个手握兵权、骄横惯了的猛将,对着年幼的新储君,朱元璋夜里都睡不安稳。 导火索在洪武二十六年烧起来。 有人告蓝玉“私养义子数千,意图谋反”,朱元璋立刻下令彻查。 这案子一查就收不住,蓝玉府里搜出的“龙袍碎片”“兵器”,说不清是真谋反还是被栽赃,但他过往的跋扈账全被翻了出来:私毁关隘、擅纳王妃、军中擅权……最终朱元璋下旨“灭其三族”,连坐被杀的功臣、将领、文官多达一万五千人,史称“蓝玉案”。 后世总说蓝玉是“被夸大的反贼”,这话半对半错。 他的战功没夸大,捕鱼儿海之战确实重创北元,为明初边疆稳定立了大功;但他的跋扈也没夸大,私毁关隘、干预军权,放在任何朝代都是重罪。 可要说他真谋反,却没实打实的证据——那些“谋反罪证”,更像朱元璋为铲除功臣、巩固皇权罗织的借口。 毕竟朱允炆年幼,朱元璋宁可错杀,也不愿留个潜在威胁。 真正“夸大”蓝玉的,或许是两种声音:一种是后世同情功臣的文人,把他写成“功高震主的冤魂”;另一种是朱元璋自己,为了让株连显得“师出有名”,刻意放大了蓝玉的“罪行”。 蓝玉的悲剧,从来不是简单的“忠奸问题”,而是皇权与将权的博弈里,一个猛将不懂收敛、一个帝王不容威胁的必然结局。 一个能大破北元的名将,为何落得灭族下场? 是他真的谋反该死,还是帝王心术下的牺牲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