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间,年轻的进士张佳胤刚就任县令,两个亡命大盗任敬、高章在县衙后堂拔刀将他挟持。张佳胤气定神闲,巧妙的化解了危机。 张佳胤这年刚满二十二岁,能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中杀出重围,考中进士,绝非只会死啃书本的文弱书生。 他出身于四川铜梁的书香门第,祖父曾在地方担任教谕,父亲做过县衙主簿,从小耳濡目染官场运作与民间百态。 家里人常说他“三岁看老”,儿时听戏讲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别的孩子只惊叹于秦王的威风,他却能说出“蔺相如敢持璧睨柱,是摸准了秦王舍不得和氏璧”的道理,可见早有过人的洞察力。 刚到任的张佳胤其实处境并不轻松。 他接手的县城刚经历过灾荒,百姓流离,治安混乱,任敬、高章这两个惯犯敢在县衙行凶,正是瞅准了新官上任根基未稳,以为能轻易得手。 被挟持时,后堂只有两个书吏,吓得浑身发抖,连呼救都不敢。 张佳胤却没慌。他知道这时候硬顶只会激怒盗贼,丢了性命还救不了人。 他先是盯着两人拿刀的手看了片刻,缓缓开口:“我看二位不像惯于打家劫舍之辈,手上虎口虽有老茧,却不是常年握刀的厚茧,倒像是做过手艺活的。” 这话让任敬、高章愣了一下,握刀的手不自觉松了半分——他们确实曾是铁匠,因遭恶霸欺压才落草为寇。 见盗贼神色松动,张佳胤继续说:“我刚到任,县衙库房里没多少现银,强抢的话,你们杀了我,外面衙役听见动静围上来,谁也跑不了。 不如这样,我写几张欠条,你们拿着去城中富户家取银,就说是我暂借的,日后我自会还上,这样你们既能拿到钱,也不用沾人命官司。” 他故意把“暂借”“自会还上”说得清晰,暗示富户不敢不给县令面子,也让盗贼觉得这事能干净收尾。 任敬、高章本就怕杀官惹来官府全力追捕,听这话觉得有理,便让张佳胤写欠条。 张佳胤提笔时,看似随意地对书吏说:“去把我常用的印泥拿来,盖了印才管用。”这印泥放在外间书房,书吏出去时,他用眼色示意书吏去叫衙役。 等书吏捧着印泥回来,他一边盖印一边闲聊,问两人要去哪家富户取钱,故意拖延时间。 就在任敬接过欠条准备离开时,外面突然传来衙役的脚步声。 张佳胤猛地起身撞向高章,趁他踉跄的瞬间,书吏也扑上来抱住任敬的腿。 任敬情急之下挥刀砍来,张佳胤早有准备,侧身躲过,顺手抓起桌上的砚台砸向他的额头。 很快,闻声赶来的衙役将两人制服。 我那番话,既是稳住他们,也是在观察他们的神色,确定他们有退缩之意才敢动手。” 年轻的县令初入仕途就遇此险境,靠的不仅是胆量,更是对人心的洞察和临危不乱的智慧。 这种在危难中保持清醒、巧妙化解危机的能力,或许正是他后来能在复杂官场中步步高升,成为一代名臣的根基。 一个人的本事,往往不在顺境中彰显,而在绝境里更能看出成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