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清华教授柳冠中厉声质问,振发聩!他说:“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无人酒店、

清华教授柳冠中厉声质问,振发聩!他说:“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无人银行,人去哪了?科技不要人了,我们还要科技干嘛?” “无人化”早已不是科幻,而是都市里实实在在的潮流。从无人便利店里顾客自助结账的从容,到无人银行里智能机器人一丝不苟的应答,再到无人机和无人车在天空与街道的穿行,它们无一不在展示对效率的极致追求。这些技术确实极大地减轻了人力负担,也让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 可在这份高效光鲜的背后,一种深层的焦虑也在悄然生长。就连科技巨头马斯克也曾警告,人工智能的智力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全面超越人类,届时大规模的岗位替代将不可避免。 技术发展的趋势或许难以阻挡,但问题在于人类社会的成长需要时间,而技术的迭代速度,显然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的适应速度。在全球许多角落温饱尚是难题,而“无人化”却已在各行各业高歌猛进。在我们这样一个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这种冲击尤其明显。 以出租车司机为例,无人驾驶最初只是个遥远的概念,被当成杞人忧天的笑谈。谁知几年之间一些一线城市已开始试运营,实实在在的失业压力,已经摆在了一部分从业者面前。 那些在传统行业里工作多年的劳动者,他们适应新技术和转换赛道的能力与资本都相对有限,焦虑感也因此最为沉重。进一步看即便新兴行业创造了岗位,年轻人同样面临压力,因为技术的普及正在不断压缩人工的价值。 我们的教育体系虽然在被动调整,许多高职院校早已开设自动化、人工智能等专业,努力培养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当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时,那些被技术浪潮甩在身后的人,又该何去何从? 除了饭碗科技的“无人化”也悄然带来了另一种疏离,一种人情的淡漠。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通过与外界的连接来满足情感需求。可是现在无论是去商店购物,还是去银行办事,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带着微笑的店员或耐心的柜员,而是一块冰冷的屏幕。 曾经银行大厅里的人声、商店里老板与顾客的闲聊,构成了社区生活的温度。而今这些场景正被自助设备和扫码支付一步步取代,人与人之间直接的、非目的性的交流越来越少。许多人都有同感:“科技越发达,人越空虚”,这句话仿佛正在应验。 说白了无人技术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无声地抽走了那些非必要、但重要的情感互动。 无人机即便能精准执行任务,也无法承载飞行员对天空的敬畏与热爱;无人驾驶固然能减少事故,却也剥夺了驾驶者手握方向盘时的那份掌控感与自由;无人商店可以24小时营业,却给不了那一句简单的问候与关心。 这些东西,恰恰是机器永远无法模拟的人性。 当传统工作被大量取代,人类在许多领域里的角色,正从积极的创造者,慢慢沦为被动的旁观者,甚至是单纯的消费者。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自我认同问题:我们之所以为人,不只在于会思考、会创造,更在于我们能感受、能共情、能建立连接。 如果大部分工作都已不再需要我们,我们要如何定义自身的存在价值?是彻底沉浸在技术营造的娱乐之中,还是必须找到新的意义出口? 技术的初衷是服务于人,是提升人类福祉的工具。但在“无人化”的浪潮里,我们似乎过于迷恋技术的“能”,而忽视了它背后的“情”。工具的价值最终取决于使用者。如果技术的终极目标仅仅是替代和驱逐人类,以追求利润和效率的最大化,那它就背离了其根本。 遗憾的是在资本的驱动下,这种对人性的尊重和考量,常常被视为不合时宜的累赘。 面对挑战我们并非无计可施。柳冠中教授的质问,与其说是悲观的忧虑,不如说是一个清醒的提醒。科技本应是解放人的工具,去填补那些高危、繁琐的领域,去帮助产业升级,而不是成为与人争夺生存空间的对手。关键在于,我们选择以什么样的速度和方式来拥抱它。 如何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保留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如何让技术成为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助力,而非替代品。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在这个“无人”技术遍地开花的时代,更需要擦亮双眼,看透其表象之下的社会与文化意涵。 归根结底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因技术而更有温度、更有灵魂的世界,而不是一个空有效率的躯壳。而在这条路上,我们究竟该如何找回那份属于“有人”的温暖呢?这恐怕是留给每个人的时代课题。

评论列表

奋斗
奋斗 2
2025-07-21 06:37
无人飞机还是要的
奋斗
奋斗 1
2025-07-21 06:38
无人机即便能精准执行任务,也无法承载飞行员对天空的敬畏与热爱;战场要无人飞机啊,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