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毛主席问高碧岑:“中国北临苏联,南临印度,东临日本。如果他们联合起来,从四面八方攻击中国,我们怎么办?” 1969年,中国的处境真有点四面楚歌的意思。北边,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珍宝岛冲突刚过去,火药味还没散。南边,印度跟中国边境摩擦不断,1962年那场战争的阴影还在。东边,日本虽然没直接跟中国对着干,但它跟美国的盟友关系让人不得不防。更别提美国了,越南战争打得正热闹,中国支持北越,跟美国关系冷得像冰窖。这时候,毛主席问高碧岑这个问题,不是随便问问,而是点出了中国面临的巨大危机。 高碧岑是毛主席的秘书,1916年出生在江苏,书香门第出身,从小就泡在古书堆里。30年代国家危难,他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干过地下工作,抗战时跑前跑后,组织情报传递。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了中南海,成了毛主席身边的笔杆子,负责记录重要谈话、整理文件。他这人低调,干活踏实,毛主席信任他,经常让他参与机密工作。60年代,国际形势复杂,高碧岑的笔记本里记满了毛主席对外交局势的分析和指示。 毛主席这个问题,问得高碧岑一时间答不上来。这不是简单假设,而是对国际格局的深刻洞察。当时苏联是最大的威胁,珍宝岛冲突让中苏关系跌到谷底,苏联甚至放话要对中国动核武。印度这边,边境小冲突没停过,随时可能升级。日本虽然表面平静,但它跟美国绑得紧,经济又在崛起,潜在风险不小。美国呢,虽然没直接占过中国领土,但越南战争让中美关系剑拔弩张。毛主席抛出这个问题,其实是在思考怎么破这个围。 毛主席的答案是“远交近攻”。这四个字听起来简单,背后却是大智慧。他早就看出美苏之间的矛盾。美国在越南战场上被拖得筋疲力尽,国内反战声音越来越大;苏联呢,扩张野心让美国也头疼。毛主席觉得,苏联是眼前的威胁,美国却是可以拉拢的对象。他注意到新上任的尼克松是个务实派,愿意跟这种人打交道,因为他们做事直来直去,不绕弯子。 这战略不是纸上谈兵。毛主席很早就开始布局。60年代初,他就跟美国记者斯诺聊过,说中美迟早得往来,长期隔绝不正常。他甚至开玩笑说要去密西西比河游泳,意思是愿意跟美国接触。1969年,苏联提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想拉拢印度、日本把中国孤立起来。毛主席通过情报知道,尼克松明确反对这个计划,还反对苏联对中国用核武。这让毛主席更坚定了跟美国改善关系的想法。 怎么打开局面?毛主席想到了“小球推动大球”。1971年,中国乒乓球队访问美国,这事看着不起眼,背后却是毛主席亲自拍板。他特意批准美国乒乓球队来华访问,算是放了个信号出去。这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用体育交流打开了外交的大门。紧接着,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铺平了尼克松来中国的路。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成了世界瞩目的大事。这次访问不只是握手拍照,而是中美关系破冰的标志。《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双方同意搁置分歧,寻求合作。这一下,中国的外交局面彻底打开了。1972年,中国跟18个国家建了交,苏联的压力被大大缓解。更重要的是,这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中国开始跟西方国家、日本慢慢走近。 毛主席的眼光有多远?王震将军说过,他比别人早看五十年。这话不夸张。早在1958年,毛主席就说过,美国迟早会主动来找中国合作。他看出美国在全球战略里需要中国来平衡苏联。尼克松访华,证明了他的预判一点没错。毛主席的外交智慧,不光是解决眼前的危机,还给中国争取了更大的空间。 高碧岑在这段历史里,是个默默记录的见证者。他每天埋头整理文件,笔记本上满是毛主席的指示和外交电报。每次重要会谈,他都在场,钢笔在纸上飞快记录,字迹工整,连标点都不差。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高碧岑参与整理《中美联合公报》的文件,确保每个词都精准无误。他的工作虽然不起眼,但每页记录都是历史的注脚。 到了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一切,都跟1969年毛主席那个问题息息相关。他的战略眼光,不仅化解了当时的危机,还为中国未来的发展铺了路。 高碧岑晚年退出了中南海,专心整理革命文献。他书房里堆满了手稿和旧报纸,每天伏案工作,整理当年的记录。他于20世纪90年代去世,享年近80岁,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他的笔记本,记录了毛主席外交战略的点滴,也记录了那段中国从孤立走向开放的岁月。 毛主席的“远交近攻”战略,影响远不止于70年代。它让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也让后来的改革开放有了更宽广的舞台。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外交是智慧的较量,得有长远的眼光,抓住关键的时机,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里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