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章太炎在《苏报》上对慈禧破口大骂。慈禧勃然大怒,要把他处死。然而,章太炎却提前躲进了租界不出来。慈禧实在没办法,最后想了个昏招。 章太炎,浙江余杭人,原名张炳麟,生于1869年,死于1936年。这家伙从小就聪明得不行,读遍了经史,尤其擅长古文经学。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看清了清廷的腐败,彻底失望,从支持改良转向革命,决心推翻满清。1902年,他跑到上海,跟蔡元培、吴稚晖这些人混一块儿,搞了个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表面上是办学,实际上暗地里策划反清。 《苏报》本来是上海一家不起眼的小报,1900年被陈范接手后,开始有点不一样了,慢慢转向宣传维新思想。到1903年,章士钊当了主笔,拉来章太炎、邹容这些人写文章,报纸一下子成了革命的宣传阵地。章太炎写文章那叫一个狠,笔锋犀利,直接骂到清廷脸上。邹容更猛,写了本《革命军》,喊着“排满”,章太炎还给这书作序,夸它是“义师先声”,等于火上浇油。 1903年6月29日,章太炎在《苏报》上发了篇《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这篇文章可不得了,他直接管光绪帝叫“载湉小丑”,还暗讽慈禧祸国殃民。这话放现在就是个大V发微博直接开喷国家领导人,影响能不大吗?清廷那边炸了锅,慈禧气得拍桌子,下令两江总督魏光焘赶紧抓人,要把章太炎凌迟处死。 魏光焘接到命令不敢怠慢,派上海道袁树勋带着候补道俞明震,领兵直奔上海。6月30日早上,清廷还给租界巡捕房发了照会,英国巡捕头领带队冲进《苏报》报馆,想抓人。可惜,章太炎早得到风声,躲进租界一户民宅里。邹容也机灵,跑去虹口一个传教士家藏着。袁树勋扑了个空,急得满头大汗,跑去巡捕房交涉,结果人家一句“治外法权”,直接把他堵回去。 清廷一看抓不到人,慈禧急眼了,命令外务部跟北京的外国公使团谈判。她开出条件:20万两白银,外加沪宁铁路路权,想换章太炎这条命。外国公使团开始有点动心,态度暧昧。可就在这时候,章太炎收到消息,怕被引渡到南京砍头,干脆跟邹容商量了一下。7月1日,邹容先自首,第二天章太炎也主动现身报馆投案。这下清廷傻眼了,人自己出来了,但还在租界,他们还是没办法。 7月15日,上海会审公廨开庭,章太炎、邹容加上另外四人被押上被告席。清廷派了个叫古柏的律师,指控《苏报》文章“煽动谋反”。章太炎不慌不忙,辩解说“‘小丑’是‘类’的意思,不是骂人,西方法律也不避讳名字”。邹容更直接,承认《革命军》是自己写的,但说是“出于对满人专制的愤怒”。袁树勋本来还想带五百伏兵抢人,结果一看租界巡捕防得严严实实,只好放弃。 清廷见引渡没戏,又开始使昏招,拿重金收买公使团。7月21日第二次庭审,租界当局顶不住压力,暂停了审理。清廷还想用铁路路权当筹码,可这时候沈荩案爆了。沈荩因为揭露《中俄密约》,被清廷杖毙,惨状上了《大公报》和《泰晤士报》,外国人看了都觉得清廷太野蛮。8月5日,英国政府正式拒绝引渡,租界当局也硬气起来,说:“清廷这么草菅人命,绝对不交人。” 清廷没办法,只能退一步,推法庭重判。从1903年12月3日起,会审公廨连着开了好几次庭。法庭弄了个“额外公堂”,由中国知县汪瑶庭、谳员邓鸣谦和英国副领事迪比南一起审。章太炎挺淡定,说文章是私人书信,没授权登报,算不上罪。邹容也说《革命军》是过去写的,现在不这么想了。被告律师琼司帮着辩护,说他们是爱国,没谋反的意思。清廷使劲施压要重判,可租界坚持按西方法律来。12月24日,汪瑶庭判章太炎和邹容“阴谋颠覆政府”,要永远监禁,英国副领事不干,判决作废。到1904年5月21日,清廷扛不住外交压力,妥协了,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两年,《苏报》永久停刊。 章太炎和邹容被关进提篮桥监狱。邹容身体不好,1905年4月3日病死在狱里,才20岁。章太炎特别难过。1906年6月29日,他熬满三年出狱,马上跑去日本加入同盟会,接手《民报》,继续搞革命。陈范早先逃到日本,后来回上海被抓,1913年穷困潦倒去世。章士钊躲过风头后办了《国民日日报》,后来去英国留学,转行搞法律和政治。 《苏报案》看着是清廷赢了,关了人,停了报,可实际上却点燃了革命的火苗。章太炎和邹容的胆量和坚持,让更多人看清了清廷的真面目,也鼓舞了后来的革命者。这案子就像颗种子,埋下去没几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就开花了。清廷这昏招,非但没压住反对声,反而把自己推向了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