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稳了,美媒却喊“顶不住”?7月15号,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GDP总量66.05万亿,同比增长5.3%,国务院新闻办直接说“这成绩单,含金量高!”同一天,美国《纽约时报》却发了两篇报道:一篇还算客观,聊了聊中国GDP,另一篇直接炸了锅,标题是“美国正遭受中国第二次经济冲击,这次要顶不住了!” 中国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涨了34.3%,太阳能电池涨了17.8%,高端装备、生物技术这些“高精尖”领域,投资增速都超10%,以前咱们是“世界工厂”,现在要当“智造强国”了,这步子迈得挺稳。 而且服务消费涨了7.5%,五一、端午假期,旅游、吃饭、看电影的人挤爆,消费市场“烟火气”十足。 再加上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涨了7.2%,跨境电商涨了10.5%,以前咱们主要靠欧美市场,现在“朋友圈”越扩越大,就算欧美市场波动,也不怕“没饭吃”。 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经济从“拼规模”到“拼质量”的转变,美媒说的“冲击”,其实是咱们转型升级释放的能量,冲击的是“中国只能造低端货”的老观念,这有啥不好? 《纽约时报》的“第二次冲击”说法,听着挺吓人,但仔细一琢磨,全是“焦虑滤镜”。 第一次冲击: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靠着低成本制造优势,成了“世界工厂”,美国制造业大量外迁,工人失业,当时美媒就喊“中国抢了美国饭碗”,但真相是:美国企业为了省钱,主动把生产环节搬到中国,中国靠开放融入了全球经济——这锅,中国不背! 第二次冲击:现在中国从“制造”转向“智造”,在5G、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领域跟美国竞争,甚至部分领先,美媒慌了:以前怕中国“抢工作”,现在怕中国“抢技术”“抢规则制定权”。 说白了,是美国受不了自己“老大”地位动摇,当中国不再满足于“打工”,开始参与制定全球规则时,美国自然觉得“威胁”来了。 说真的,看到美媒这种“一半分析、一半慌张”的报道,就让人想笑——这不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 中国经济能稳住,靠的是14亿人的努力:科研人员熬夜攻克芯片难题,工人师傅在生产线精益求精,农民伯伯种出更优质的粮食,创业者们开发出更便捷的APP……每个人的汗水,汇成了中国经济的“含金量”。 美媒的“冲击论”,本质是美国对全球化新秩序的不适应,过去几十年,美国习惯了“我制定规则,你们听我的”,现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崛起,要求更公平的规则、更平等的对话,美国自然会焦虑。 但焦虑解决不了问题,合作才能共赢,比如新能源领域,中国有产能优势,美国有技术优势,要是能放下“你输我赢”的思维,联手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不比互相指责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