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捐出肾,我嫁给你。”2013年,西安尿毒症女子为了活下去,和患骨髓瘤男子签下结婚协议,他死后将肾捐给她,而她则负责照顾他的父亲。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2013年,西安第一医院透析室突发警报,一名女子在治疗中突然失去意识,医护人员紧急抢救,才勉强将她从昏迷边缘拉回。 她叫王宵,27岁,患尿毒症晚期,靠透析维持生命,那是她本月第三次低血压昏厥,医生告知她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若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肾源,随时可能猝死。 在病房里醒来后,她躺在床上翻看病友群,全国各地的病人每天都在更新自己的透析数据和等待配型的进展,没人能提供肾源,每个人都在等死,所有人都知道配型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 王宵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求助信息,一遍遍刷新,最后却关掉了手机,她不再等待别人给予的希望,她要主动抓住一线可能。 她打开病友群的聊天框,输入一行字:“谁愿意捐肾给我,我愿嫁给他。”点击发送后,她的心跳加快,这是最后的尝试,也是最直接的赌注。 这条信息发布后,在病友群和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开来,有人指责她的行为不理智,有人怀疑她别有用心,也有人同情她的绝望处境,甚至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个“用婚姻换肾”的年轻女子。 几天时间里,这条信息被大量转发,就在王宵准备放弃时,一条陌生的私信出现在她的收件箱中,那人叫于建平,34岁的陕西人,两年前查出骨髓瘤,虽曾经一度缓解,但如今还是复发了。 他自知时日无多,却不愿让父亲独自面对老年和丧子之痛,他看到了王宵的信息后没有犹豫,决定联系她,在两人初次见面那天,于建平的身体已极度虚弱,化疗后头发斑秃,走路也不稳。 他带着随身资料,血型匹配、基本健康信息一一列出,王宵坐在对面,同样是瘦弱无力,但她听得格外专注。 他们没有寒暄,也没有过多感慨,只谈协议,他提出愿意死后将肾捐给王宵,但她必须在他去世后照顾他的父亲至终老。 王宵答应了,两人随即找了律师,签署了一份包括婚姻、器官捐献、家属赡养等多项内容的法律协议,并递交给相关医疗伦理机构备案。 协议通过后,两人前往民政局登记结婚,没有婚纱、没有宾客,只有一纸婚书,他们租住在西安南郊的一处旧房,每天奔波于医院和家之间,生活极度拮据。 于建平定期接受化疗,身体越来越差;王宵则每隔两天透析一次,整个人日渐消瘦,生活的重压中,他们学会了相互依靠,王宵用尽所有积蓄,为于建平买药、补营养。 于建平则在病情稍好时照顾王宵,甚至兼职在线答疑,为病友们提供医学建议换取微薄收入,两人没有言语表达感情,但日常点滴中,默契逐渐形成。 几个月后,于建平病情急转直下,医生告知他最多剩下三个月,他没有告诉王宵,而是开始主动停止治疗,他清楚病情继续拖延只会让她等得更久,他要尽快履行承诺。 然而王宵很快察觉到异样,她悄悄跟随于建平去医院,得知真相后,在医生办公室怒斥他的自作主张,那天她彻夜未眠,第二天便开始四处求助,希望凑够治疗费用,延续于建平的生命。 她回忆起大学时学过的花艺手工,开始在出租屋里制作永生花,用来出售筹资,手掌被扎出血口,指关节红肿,她依然坚持每晚赶工。于建平无力阻止,只能默默帮她裁剪花材。 两人将花束摆在医院门口,吸引来不少好奇目光,有路人买下花后得知背后故事,在社交媒体发帖,一时间舆论再次聚焦到他们身上。 这一次,舆论不再是质疑,而是支持,西安本地媒体跟进报道,他们的故事感动无数网友,善款从各地汇入,还有手工艺店老板愿意无偿提供材料,短短一个月内,他们筹集到三十余万元。 2014年秋天,于建平接受了第二次骨髓移植手术,王宵则在医院继续透析,几周后,医生告知她,她的病情已趋于稳定,暂时无需移植,他们终于在生死边缘共同挺住了风暴。 2015年春节,两人再次前往于建平老家,举办了一场迟来的婚礼,没有奢华场面,没有繁复流程,村民们送来自家做的饭菜,于父拿出家中珍藏的红纸,亲手写下一副对联挂在门口。 之后,王宵在西安开了一家小型花店,将过去的永生花经验转化为创业方向,店名就是她曾在病友群说过的话——“活着真好”。 于建平病情虽然需要长期管理,但已不再危及生命,他每天帮她打理花店的业务,也接受媒体采访,呼吁社会关注器官捐献与重症家庭。 他们的爱情不是在浪漫中滋生的,而是在绝境中建立,他们曾以协议为基础结合,却在一次次患难中找到信任与依赖,最终彼此成为对方不可替代的存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