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大学教授何家庆来到深山调研,由于过于饥饿,于是就向村民讨吃的,不料,村民居然端来一碗猪食,没想到,何家庆不仅没生气,甚至接过那碗猪食,泪流满面的吃了起来。
何家庆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靠拉板车维持家计,生活艰苦,但他并没有被贫困压倒,相反,这样的背景反而为他后来的奋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小,他便深知贫困生活的辛酸,早早体会到生活的不易,这也成了他走向学术道路的重要动力,通过家庭的努力和自己不懈的奋斗,何家庆得到了国家的资助,勉强完成了大学学业。 在大学毕业后,何家庆并没有选择安稳的生活,而是决定投身到更广阔的天地中,作为一名年轻的植物学者,他在大学里认真教书,更自掏腰包、深入大自然进行实践,调查植物资源。 1984年,何家庆决定带着自己对植物学的浓厚兴趣,走遍大别山,采集植物标本,那一年,他开始了与植物的亲密接触,在大自然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学问带回到社会,帮助那些还在贫困中的人们。 从大别山的考察中,何家庆不仅仅学到了植物学的专业知识,他还看到了山村的贫困与资源的浪费,对于这些贫困的山村来说,贫穷并非单纯是缺乏金钱,而是缺乏能改变现状的知识和技能,这一发现深深震撼了他。 何家庆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山区的局面并不容易,但他并没有选择回避这些困难。 1998年,凭借十余年积蓄,他带着对山区农民的责任感,孤身一人前往西南地区,这一次,他没有告别的豪言壮语,而是悄悄地踏上了那条漫长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路。 他知道,自己肩负着的,不只是一个学者的责任,而是能够改变山区农民生活的一线希望。 在这305天的行程中,何家庆面对了无数的挑战,大山的险峻、孤独的夜晚、无尽的劳累与饥饿,都几乎让他想放弃。 在一个寒冷的清晨,他在一个山村里,因饥饿难忍,向村民讨食,村民拿来了一碗简单的猪食,他没有生气,也没有嫌弃,那碗饭,是他这个学者一生中最实在的慰藉,也成为了他坚持不懈、奋斗到底的动力来源。 即使在这种极端的条件下,何家庆依旧没有放弃,他继续为当地农民传授魔芋栽培的技术,深入到每个乡村、每个田地,为那些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民提供帮助。 通过不断的培训与讲解,他不仅传授了栽培技术,还为山区农民打开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这一路走来,何家庆的奋斗并不是为了名声或利益,而是为了那些曾经与自己有着相似命运的山村农民,他带着自己的梦想与责任,在贫困中为别人点亮希望的火苗。 何家庆选择魔芋作为扶贫的突破口,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魔芋,耐贫瘠、喜湿润、易栽培,这些特性使其非常适合在贫困山区生长。 更重要的是,它能为贫困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因此,何家庆决定自掏腰包引种魔芋,并着手在各个贫困地区推广,他不仅为农民们举办培训班,还亲自到田间地头示范种植,分析病虫害原因,甚至在农民的魔芋加工车间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技术工艺流程中的难题。 在他的努力下,魔芋成为了山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何家庆带领当地农民进行魔芋种植试验,结果令人惊讶,在绩溪县,魔芋的丰收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农民们的收入大幅增加。 最初,农民们对魔芋并不完全信任,但何家庆始终坚定地站在他们身边,给他们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他的耐心与毅力赢得了农民的信任。 随着魔芋产业逐渐发展,许多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通过这项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技术,何家庆打开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 而何家庆所做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魔芋种植并不依赖于复杂的设备或昂贵的成本,几乎可以在任何贫困地区生根发芽。 何家庆的这项技术不仅帮助了大量的农民增加收入,还为整个山区带来了新的产业格局。
尽管何家庆在物质上并未获得巨大的财富,但他在人们心中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尽管他回到合肥时,身体已经虚弱到仅剩40公斤,但他依然没有停止为贫困山区奋斗的步伐。 即使在遭遇疾病、甚至癌症晚期的情况下,何家庆仍然坚持工作,并继续调研,甚至在病床上完成调研报告。 很多年后,人们仍然会记得他那句朴素的话:我们要把贫困山区的农民当成亲人一样,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无私奉献”,他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辛勤劳作,毫无保留地奉献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们。 无论是在安徽绩溪、重庆酉阳,还是在云南、贵州,何家庆的足迹遍布了贫困山区,他的每一次培训、每一次技术指导,都让农民们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