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69年,“东方红”卫星超重,孙家栋坚持拆掉毛主席像章,遭到众人反对,然而周总

1969年,“东方红”卫星超重,孙家栋坚持拆掉毛主席像章,遭到众人反对,然而周总理却说道:“你看我们人民大会堂,哪儿也没有毛主席的头像。” 1969年10月,北京的秋风正凉,但中国航天人的心情却格外紧张。东方红一号卫星进入总装阶段,眼看就要完成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却在最关键时刻遇到了麻烦。 技术人员在例行称重时发现,卫星实际重量比设计指标超出了102公斤。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但在当时运载火箭推力有限的条件下,每增加一公斤都可能影响发射成功率。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经过连夜排查,工程师们找到了答案:卫星舱体内外安装的几十枚金属毛主席像章,正是导致超重的主要原因。 这些像章并不在原始设计图纸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研制人员自发地将像章固定在仪器设备上,表达对领袖的崇敬之情。每个车间、每个小组都有类似的做法,积少成多就成了大问题。 时任卫星总体组成员胡其正后来回忆说:“大家都觉得这是光荣的事,像章代表着我们的信仰。”但现实很残酷,多出来的重量可能直接影响卫星能否成功入轨。 作为总设计师的孙家栋面临艰难选择。他深知重量控制的重要性,但也理解像章背后的政治意义。经过反复斟酌,他在技术报告中写下了一行字:“建议拆除部分非必要载荷。” 这个建议在专项会议上引发了激烈讨论。有人认为这是技术问题,应该实事求是;也有人担心这涉及政治态度,不能轻易决定。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 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理发话了。1969年11月16日,总理在听取卫星研制汇报时明确表示:“科学实验要讲实事求是。” 总理的话为这场争论画上了句号。最终决定:拆除多余的像章,只保留乐音装置上的一枚特制像章。这枚像章后来随着卫星一起飞上了太空,成为历史的见证。 减重方案实施后,卫星重量达到了设计要求。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升空。当清脆的《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回地面时,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更值得一提的是,卫星的实际入轨精度远超设计指标。近地点误差仅1.4公里,而设计允许误差是50公里。这意味着当初的减重决定完全正确,为任务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个故事在很长时间里鲜为人知,直到2010年央视《国家记忆》节目首次披露相关细节,才让更多人了解到这段历史。 从技术角度看,这次减重体现了科学工作的严谨性。每一个技术指标都必须精确执行,容不得半点马虎。从管理角度看,这反映了老一辈航天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智慧和担当。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难发现其中的深刻启示。无论在什么时代,科学研究都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感情和信仰很重要,但不能代替科学规律。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时代,更展现了中国人在追求科学真理道路上的理性和坚持。那些被拆下的像章,虽然没有飞上太空,但它们见证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如今,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展览馆里,还陈列着当年的一些研制实物,包括部分像章。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向参观者诉说着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春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敬意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把事情做对、做好。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尊重科学,因为只有科学才能带领我们走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信源:科技日报——孙家栋:向周总理讲“难以启齿”的事 [狗头]K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