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媒体发出“通缉令”——逮捕格罗西并处死 伊朗之所以态度强硬,关键在于其认定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已经成为美国和以色列的“帮凶”,将伊朗核设施的重要情报泄露给这两个国家。 事件的转折点出现在6月13日,以色列对伊朗纳坦兹核基地发动精准空袭的前一天。就在空袭前24小时,国际原子能机构突然发布报告,指责伊朗在未申报地点储存浓缩铀,称其“严重违反核协议”。空袭发生后,伊朗方面发现以色列的打击坐标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掌握的备案数据高度吻合。更令德黑兰愤怒的是,格罗西在报告发布后迅速改口,称“没有证据显示伊朗正在制造核武器”,这种前后反复的表态,被伊朗视为与以色列上演“双簧”。 随后,伊朗情报部门公布的拦截文件显示,格罗西的核查团队在执行任务期间,秘密搜集伊朗核科学家个人信息,包括家庭住址、通勤路线以及具体研究方向。这些数据与近年来针对伊朗科学家的多起暗杀案高度相关。2020年,“伊朗核弹之父”法赫里扎德被遥控机枪刺杀,2022年离心机专家阿齐兹遇害,嫌疑人对两人的行程了如指掌。伊朗更为愤怒的是,格罗西曾17次拒绝伊方提出的核查以色列迪莫纳核基地的请求,该基地据传藏有90枚核弹头,却从未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全面核查。 实际上,格罗西“选择性执法”的问题早有迹象。2023年,一名持加拿大护照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员在伊朗被捕,提交的离心机数据比实际数量多出30%。更令人震惊的是,该核查员每月从摩萨德领取报酬。然而,格罗西却以“保护隐私”为由,拒绝配合调查。此次空袭后,伊朗议员还在现场发现了美制掩体炸弹的残骸,而这种武器必须依靠精确的建筑内部结构数据才能发挥最大威力。 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一方面谴责伊朗对格罗西的“处决呼吁”,另一方面却继续强调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伊朗的工作。这种表态更让伊朗怀疑,西方正在将国际组织工具化,一方面利用核查报告为制裁提供理由,另一方面通过机构掌握的情报配合军事打击。 目前,伊朗议会已经通过法案,决定全面中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革命卫队已着手拆除核设施的监控设备,同时加速安装新一代离心机,将浓缩铀丰度迅速提升至60%,逼近武器级标准。 当格罗西对外宣称“美以的空袭没有摧毁伊朗的核能力”时,这在伊朗听来更像是一种承认:他非常清楚哪些关键设施依然完好。国际核监管体系的裂痕,正在随着伊朗实验室中的尘埃迅速扩散,而一旦信任彻底破裂,恐怕再也无法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