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没意识到在台岛40海里军演是什么概念,台空军的前副司令张延廷就说出了事实! 先得把40海里这个距离掰扯明白,换算成公里还不到74公里,相当于从北京五环到市中心的距离,放在军事语境里简直就是“贴脸输出”。张延廷最忧心的“战机飞不起来”,恰恰点中了台军的死穴——现代战争先拼制电磁权,而这正是解放军的绝对强项。 解放军在演习中部署的歼-16D电子战机,挂着KL700A干扰吊舱一开机,台军那些号称“能探测上千公里”的雷达立马就成了“睁眼瞎”。 去年9月就出过这么档子事,解放军一架空警-500预警机飞到距花莲不到60公里的地方,台军雷达愣是没发现,直到预警机主动打开应答器才慌忙起飞F-16拦截,这波操作把台军的雷达短板暴露得明明白白。 台军战机的反应速度根本跟不上。张延廷算过一笔账:解放军的远程火箭炮、导弹从福建发射,两分钟就能命中台岛的机场跑道;而台军的经国号IDF战机光启动预热就得五分钟,幻影2000和F-16更慢,要六分钟才能升空。 这意味着什么?不等飞行员系好安全带,机场跑道可能已经被砸得坑坑洼洼,就算侥幸爬进座舱,通讯频道也早被电磁干扰掐断,连起飞指令都收不到。 张延廷在节目里怒怼过的退役少将余北辰,之前还吹嘘“天弓导弹三发拦截率210%”,这种反常识的言论被张延廷直指“胡说八道”,最后闹上法庭余北辰还赔了20万新台币,足见台军内部的认知混乱有多严重。 再说说登陆作战的威慑力,74公里的距离对解放军的登陆装备来说就是“一步之遥”。咱们的726A型气垫登陆艇可不是吃素的,这款艇用的是QC-70国产燃气轮机,彻底解决了早年的“心脏病”问题,最高速度能超50节,比美军的气垫艇还利索。 一艘艇能装下80名全副武装的陆战队员,或者直接拉一辆99A主战坦克。从40海里外全速冲锋,看似要花不少时间,但张延廷强调的“3分钟登岛”其实另有深意——这指的是“立体突击”的整体节奏:电磁压制先瘫痪指挥,导弹火力再敲掉防御点,等气垫艇冲滩时,台军的岸防工事早成了摆设。 2025年“海峡雷霆”演习里,这种“先打后登”的战术已经练得炉火纯青,栈桥式登陆平台还能在不适合抢滩的区域快速转运部队,台军想靠岸滩防御根本不现实。 其实40海里这个距离对台海来说并不陌生,1996年台海危机时,解放军的导弹目标区就距台岛约40海里。 但今非昔比,当年咱们还得靠724型小型气垫艇执行任务,那艇才装9个人,性能还不稳定;现在光071型登陆舰就能带4艘726A,一次能投送一个营的装甲力量。张延廷2024年就说过,解放军的演习早晚会变成常态,现在看来这话完全应验了。 从“联合利剑”到“海峡雷霆”,演习科目从火力打击升级到封控拦截,40海里处的军事存在越来越常态化,这本身就是对“台独”势力的持续施压。 有人觉得“3分钟登岛”太夸张,可看看解放军的装备发展就知道这绝非虚言。 歼-16D的干扰范围能覆盖半径数百公里,台军的“铺路爪”雷达在它面前跟废铁没区别;PHL-191远程火箭炮射程能到500公里,74公里的距离简直是“贴脸射击”,精度能控制在米级。 张延廷作为飞过几十年战机的老将,最清楚现代空战的“时间差”有多致命——制电磁权丢了,预警体系瘫了,再好的战机也只能趴在地上挨炸。 他去年甚至直言“台湾最多撑4天”,这话虽刺耳,却是基于装备差距的实话,毕竟台军的武器要么是上世纪的老古董,要么是兼容性极差的进口货,维修人员还常年缺编,真打起来根本顶不住。 更值得琢磨的是,40海里军演的威慑力不光针对台军,更是给外部势力划红线。美国智库之前推演台海战争,说美军介入能撑三周,但他们忘了解放军的区域拒止能力早已今非昔比。 40海里的距离意味着解放军能把防御圈直接顶到台岛周边,外部势力的舰机想靠近,就得先闯过导弹、战机、电磁干扰组成的“三重网”。 张延廷早就看透了这点,他之前就吐槽“民进党把士兵派去美国练城镇战,怎么打都是输”,因为真正的关键根本不是巷战,而是能不能扛过第一波立体打击。 说到底,40海里处的军演从来不是“秀肌肉”,而是“亮底线”。 张延廷的话之所以戳痛“台独”势力,是因为他揭开了台军“纸老虎”的真面目——所谓的“防空网”“岸防体系”,在解放军的电磁压制和快速突击面前不堪一击。 74公里的距离,既是地理上的“一步之遥”,更是统一进程中的“咫尺之距”。那些还幻想着“以武拒统”的人该醒醒了,解放军在40海里处的每一次演练,都是在为维护国家主权做准备,这一天不会太远,也容不得任何势力阻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