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战役中,解放军将城围得水泄不通。蒋多次派专机接应市长杜建时撤离,最后一次飞

阿皮历史库 2025-11-03 11:31:14

在天津战役中,解放军将城围得水泄不通。蒋多次派专机接应市长杜建时撤离,最后一次飞机一连等候三天,均被他谢绝。     杜建时本是蒋介石的亲信,他19岁考入军校,后来在陆军大学毕业考试中拿下全校第一,被蒋介石看中,还被送往美国深造,学过炮兵战术,拿到了法学博士学位。     抗战胜利后,他被派往天津担任副市长,后来升任市长,同时还兼任北宁护路司令,负责把国民党军队输送到东北,可见蒋介石对他的信任。     任职期间,他亲自监督修筑天津的城防工事,和后来的警备司令陈长捷一起,把天津打造成了号称“固若金汤”的堡垒,环城四周有上千个碉堡,地下埋着数万颗地雷,还特意引河水形成了护城河。     然而从1948年11月下旬开始,东北野战军主力悄悄入关,一步步完成对天津的包围。     先是形成距离敌城防二三十里的外围包围圈,再慢慢推进到五六里,最后在总攻前,把包围圈缩小到一两里,士兵们几乎能看清城墙上的守军。     与此同时,城内的局势也乱成一团,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陈长捷虽然是军事指挥官,却指挥不动中央嫡系部队,各路人马各自为政。     南京政府想让天津的工厂、学校南迁,把设备和人才搬到江南,却遭到工商界和师生们的强烈反对,启新洋灰公司的周叔弢、久大盐业的李烛尘等工商界人士联名发电,拒绝南迁,南开大学的师生更是组织纠察队保护校园,不愿离开故土。     就在城内人心惶惶的时候,蒋介石的接应专机一次次出现在天津周边的机场。     作为蒋介石一手培养的亲信,杜建时完全有资格登上飞机,逃离这座即将被攻破的孤城。     第一次接应的消息传来时,他正在和陈长捷商议和平谈判的事宜,面对撤离的机会,他没有动摇。     第二次专机抵达时,解放军已经扫清了天津外围的大部分据点,护城河的水位被解放军通过关闭水闸、引流等方式降低,攻城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他依旧选择留在城内。     最后一次接应是在1949年1月上旬,当时平津前线司令部已经多次向天津守军发出和平谈判的邀请,甚至给出了保护官兵生命财产安全、去留自便的承诺。     蒋介石深知天津失守只是时间问题,再次紧急调派专机,降落在塘沽机场等候,这一等就是三天。     这三天里,机场的机组人员多次联络杜建时,催促他尽快撤离,但每次都得到同样的答复:他不离开天津。     当时的塘沽机场虽然还在国民党控制下,但解放军已经切断了天津到塘沽的主要通道,想要安全抵达机场,需要突破层层防线,可这并没有动摇他留下的决心。     杜建时在天津任职多年,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内部的明争暗斗,有人因为嫉妒他的职位,编造他夫人是地下党员的谣言,想离间他和蒋介石的关系。     他也看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适龄青年担心被抓壮丁,夜晚听到敲门声就心惊胆战,无数家庭拖家带口想逃离,却不知道哪里才是安全的港湾。     更重要的是,他多次参与和平谈判的磋商,虽然陈长捷一直等待傅作义的指令,迟迟不愿放下武器,但杜建时心里清楚,抵抗下去只会让这座拥有两百万人口的工商业城市遭受更大的破坏。     他曾对工商界人士表示,自己不能对蒋忘恩负义,也不愿作为军人投降,但可以接受被俘的结果,前提是尽量保护天津不被战火摧毁。     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发起总攻,500多门火炮同时开火,城墙上很快被炸开数道缺口。     解放军采取东西对进的战术,仅用29个小时就攻占了天津,陈长捷等守军将领被俘,杜建时也在警备司令部的地下室里被找到。     这场战役开创了“天津方式”,为后来北平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而杜建时放弃撤离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城内的混乱,让天津城部分工商设施和百姓得以保全。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