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相姚崇临终前,对家人说:“我死后,姚家有灭族之祸。不过,张说可以帮忙。”家

炎左吖吖 2025-09-26 10:49:05

唐朝名相姚崇临终前,对家人说:“我死后,姚家有灭族之祸。不过,张说可以帮忙。”家人们大惊,张说不是被姚崇屡次打压的死对头吗?怎么会成为姚家的救命稻草? 当时已经71岁高龄的姚崇,在病榻上躺了三天。 瘦骨嶙峋的他在临走前,却攥着长子姚彝的手腕:“张说要灭姚家。” 这不是姚崇第一次算计张说,却是最狠的一次。 开元初年,姚崇刚当上首席宰相,张说还是他的下属。 可这张说不服。 因为论资历,他比姚崇早当宰相。 论才学,他是武则天时期的“大手笔”,连李隆基做太子时都拜他为师。 于是张说暗中使绊子,先让御史弹劾姚崇“贪赃”,可查了半个月,根本找不到一点实证。 随后,又让亲信提议把姚崇派去河东当总管,想把他赶出京城。 姚崇早看穿了这套把戏。 他反手一招,让眼线盯紧张说。 果然,张说跑到岐王李隆范府里。 岐王是李隆基的亲弟弟,当年帮着李隆基发动政变夺位,身份十分敏感。 姚崇立刻把这个消息捅给李隆基:“宰相私会藩王,怕是要谋反。” 李隆基最忌这个。 当天就把张说贬去相州当刺史,姚崇顺理成章坐上首席宰相的位置。 这一贬,就是五年。 张说在相州熬得胡子都白了,始终记得这仇,一直在默默等待时机。 姚崇当宰相的三年,是开元盛世的开端。 他灭蝗灾、整吏治、修水利,把大唐的江山理得顺顺当当。 可三年后,李隆基嫌他“功高震主”,把他罢相,让他回家养老。 姚崇以为自己能安度晚年,可五年后,张说复起了。 李隆基又想起这个“大手笔”,把他召回长安当宰相。 此时的姚崇,已经病入膏肓,看着家里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他慌了:“张说恨我入骨,我死了,他肯定要报复你们。” 姚彝跪在床前哭:“父亲,我们该怎么办?” 姚崇慢慢说:“张说贪,爱珍宝;张说要脸,爱名誉。我死后,你们把家里最值钱的羊脂玉佛、西域琉璃盏、吴道子的《江海奔腾图》都摆到灵堂。他若来看我,必定盯着这些东西,只要他动了心,你们就把宝贝送他,再求他给我写篇神道碑。” “神道碑?”姚彝愣了。 “对,唐朝人最看重这个,碑文是‘盖棺定论’,要是张说写我‘贤良方正’,皇帝看了会高兴,他要是再想报复,就是打自己的脸。” 姚崇去世那天,长安的官员都来了。 灵堂里按照他的话摆着那几件宝贝。 张说穿着宰相的朝服进来,表面哭得伤心,眼睛却直勾勾盯着玉佛。 姚彝按照父亲的吩咐,跪下来:“张相公,这是我父亲特意留的,说您是知音。” 张说犹豫了一下,还是让人把宝贝收了。 接着,姚彝掏出早就写好的请求:“求相公给我父亲写篇神道碑吧。” 张说被夸得飘飘然,挥毫就写:“姚崇秉持公正,以天下为己任,灭蝗救民,整顿吏治,是千古贤相。 ”这篇碑文写得比谁都肉麻,连姚崇当年打压他的旧账都没提。 姚家的人偷偷笑了。 下一步,是把碑文连夜刻在石碑上,再抄一份送进皇宫。 第二天,张说刚到宰相府,突然拍着大腿喊:“不好!我上当了!” 他想起了这就是姚崇的算计。 一旦碑文公开,他再想弹劾姚家,就是骂自己写的“贤相”是假的。 他立刻派家仆去姚府要碑文,说“文辞不妥,要修改”。 可姚彝指着庭院里的石碑笑:“张相公,碑文已经刻好了,昨天还呈给皇上了。” 家仆回来复命,叹气:“死姚崇比我聪明啊!” 唐玄宗看了张说写的碑文,对着大臣感慨:“张说能这么夸姚崇,真是宰相的度量。” 没过多久,有御史弹劾姚家子弟占田,张说却站出来替姚家辩护:“姚崇的子孙,不会做这种事。” 后来,张说慢慢想通了。 他和姚崇都是为了大唐好,当年的恩怨,不过是政见不同。 姚崇的布局,不是阴毒,是聪明。 因为他知道张说贪,所以用珍宝引他。 知道张说要脸,所以用碑文绑他。 知道皇帝要稳定,所以用皇权压他。 这场死后的算计,让姚家躲过了灭族之祸,也让两个宰相的恩怨,成了开元盛世里的一段传奇。 就像老人们说的:“最厉害的棋手,不是能赢当下,是能赢未来。姚崇赢了,因为他看透了张说,也看透了大唐需要什么。” 主要信源:(洛阳网——张说机智破谜团(洛阳智慧故事)、澎湃新闻——蝗灾肆虐,天怒人怨,姚崇计上心头:有功归于上,有过归于己)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