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有个男子出门干活,中途休息的时候随便找了块石头坐下,起身时发现自己坐

炎左吖吖 2025-09-26 11:49:05

1894年,有个男子出门干活,中途休息的时候随便找了块石头坐下,起身时发现自己坐的不是石头,而是一块倒地的墓碑,男子便掏出工具,将墓碑修整了一番,期间划破了手,离开的时候他却隐约听到有个声音在道谢 燕山上,陈石根正挑着錾子、锤子和半袋炒黄豆,踩着山道上的碎石歇脚。 他一屁股坐在块黑黢黢的石头上,然而当他手不小心碰到碑身上的刻痕时,僵住了。 这哪里是石头?是块倒在地里、长了半人高荒草的墓碑。 32岁的陈石根是燕山脚下有名的实诚人。 打小跟着师傅学石匠,背个蓝布包揣着工具,走村串户凿磨盘、刻墓碑。 活计细得连村里最挑剔的老太太都点头。 他话少,唯独见不得“不得劲”的事,比如这块倒在荒草里的墓碑。 陈石根赶紧起身,拍了拍裤腿的土,掏出錾子扒开碑身周围的荆棘。 碑是青石板的,刻着“先妣张氏”四个字,只是年月久了,字迹磨得看不清楚了。 他用刻刀一点点补全笔画,錾子尖不小心划破手背,血珠渗出来,他扯了块破布裹上,也没当回事。 回家时,媳妇赵春桃正蹲在灶前烧火。 见他手裹着布,春桃端来草木灰往他手上敷:“又磕着了?” 陈石根扒拉着碗里的糙米饭,顺口提了修碑的事:“今儿歇脚坐了块倒碑,修了修,字都快磨没了。” 春桃往他碗里添了块腌萝卜:“你倒好,自家磨盘裂了还没顾上,倒先管起死人的碑。” 怪事出在第二日清晨。 陈石根拆开手背的布条,惊得差点摔了碗。 因为,伤口居然愈合了大半,新肉长出来,连疤痕也没有。 他揉了揉眼睛,以为是自己看错。 常年跟石头打交道,磕磕碰碰是常事,从没见过伤口好得这么快。 更巧的是,去李村修村东头石磨时,东家李掌柜见着他:“石根啊,前阵子请了三个石匠,都没你凿得匀!磨出来的面细得能飘起来,我家婆娘都说比上次的强十倍。” 不仅给了双倍工钱,还塞了半袋新米:“拿着,给你家娃熬粥,补补身子。” 陈石根攥着米袋,心里犯嘀咕。 难道是那块墓碑的缘故?他想起修碑时那声模糊的“多谢”,是听错了?还是别的什么? 没过几日,陈石根挑着工具路过那片山坳,特意绕过去看。 修整的墓碑立得端正,“先妣张氏”四个字清晰地刻在碑身。 突然,身后传来脚步声。 他转头,见个白发老汉背着包袱四处张望,鞋上还沾着泥。 “老哥,可寻着了?”陈石根主动搭话。 老汉扑过来,摸着墓碑上的字:“是我娘的碑!三十年前山洪冲了,我找了半个月,都快绝望了!” 他从怀里掏出张纸,上面抄着母亲的生辰八字:“我娘嫁到北方二十年,病逝后葬在这。后来张家迁去南方,我这次回来迁坟,没想到墓碑倒了!” 陈石根想起自己娘走得早,心里一酸:“举手之劳,值当什么谢。” 老汉非要塞二两银子,陈石根却还了回去:“我要是图钱,早收李掌柜的米了。就是看着它倒在那,心里不得劲。” 老汉抹着眼泪,记下他的住处:“老弟,以后要是有什么难处,去南方找我。” 半个月后,李村村长拄着拐杖找上门:“石根,大喜事!南方来的张老汉捐了五十两银子,指定请你去凿村东头的桥栏。他说你手艺好,心又善。” 陈石根一听,就明白是找墓碑的张老汉。 凿桥栏那几天,王大婶端来熬好的姜茶,说“石根凿磨没要钱,喝碗热的暖暖”。 李二嫂拎着刚蒸的馒头:“我家娃爱吃你刻的磨盘,桥栏要是刻花,肯定好看。” 陈石根笑着应下,桥栏上,他刻了野菊和牵牛。 村民见了,都凑过来夸:“这花亲切,像咱村的日子。” 桥修好的那天,张老汉从南方赶来。 他穿着藏青长衫,站在桥上:“老弟,你顺手修的不是碑,是人心。我娘要是泉下有知,会感激你的。” 陈石根望着桥下来往的村民,这时他才明白那声“多谢”不是风声,不是幻觉,是善举种下的种子,发了芽。 后来有人问陈石根:“后悔当初耽误干活修墓碑?” 他笑了笑:“哪能后悔?举手之劳,帮了别人,也暖了自己。” 陈石根活了七十岁,临终前拉着孙子的手说:“人这一辈子,不用做大事。你顺手帮个人,修块碑,刻朵花,说不定就种下了福气。” 原来最珍贵的福气,从来不是求来的,是你给别人的善意,绕了个弯,又回到了自己身上。 就像光绪二十年秋末的那块墓碑,陈石根顺手修了修,没想到,修来了后半辈子的踏实,修来了村民的信任,修来了“举手之劳,便是福报”的人生。 主要信源:(《民间故事》)

0 阅读:93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