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突然传来消息,9月21日,特朗普签完字还补了句狠话,不想付10万美元,那就雇美国人。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跟腔说公司得想清楚这人值不值10万,不值就送回国。 这纸公告的核心是 H-1B 签证费的调整,从以往的数千美元一跃升至 10 万美元。这种幅度的暴涨超出了所有企业的预期,即便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后来澄清这是一次性费用,且不适用于续签,仍未能平息混乱。 受冲击最直接的是依赖外籍人才的科技行业。H-1B 签证本是为填补美国本土难以满足的专业岗位空缺设立,2024 财年获批的申请中,64% 都集中在计算机相关岗位。 亚马逊作为这一签证的最大担保雇主,单年获批数量就超过 9000 份,谷歌、微软等巨头的技术团队里,持有该签证的工程师占比不低。对这些企业而言,10 万美元的额外成本并非小数目,尤其对正处于扩张期的初创公司,可能构成 “致命一击”。 企业的焦虑藏在细节里。一家位于西雅图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原本计划招聘 5 名印度籍算法工程师,签证费新政出台后,创始人连夜召开会议重新评估预算。 按照原计划,这些工程师的年薪约 12 万美元,如今每人光签证成本就接近年薪,招聘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更棘手的是项目进度,已拿到 offer 的工程师滞留在印度,核心模块开发陷入停滞,团队只能临时拆分任务应急。 印度 IT 行业的反应更为剧烈。这个规模超过 2800 亿美元的产业,数十年来一直依赖向美国派遣技术人才轮岗,2024 年 H-1B 签证获批者中 71% 来自印度。 全国软件与服务公司协会当天就表达了忧虑,认为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将迫使企业彻底调整战略。印度外交部也出面发声,担心政策会对家庭造成干扰,引发人道后果,要求美方妥善处理。 并非所有声音都反对新政。IBM 副董事长科恩与奈飞董事长黑斯廷斯公开表示支持,认为高成本能筛选出真正的 “高价值岗位”,让签证资源流向最需要的领域。 这种观点与特朗普政府的初衷一致,即通过经济杠杆确保引进的是无法被美国人替代的顶尖人才。但现实是,美国本土相关专业的人才供给存在缺口,尤其是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等前沿领域,短期内难以填补外籍人才留下的空白。 特朗普的狠话犹在耳边,卢特尼克的追问也现实得刺眼,但企业清楚,人才从来不是简单的 “值不值 10 万” 就能衡量的。那些支撑起科技产业创新的大脑,背后是多年的专业积累,而非一纸签证费能定义的价值。 政策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印度的技术人员开始重新规划职业路径,美国的企业在招聘时多了层顾虑,全球人才流动的轨迹正悄然改变。 10 万美元的标价,不仅是一笔费用的调整,更搅动了全球科技产业的人才布局。白宫的一纸公告,让企业在利益与需求间艰难抉择,而这场关于人才价值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9月23日,特朗普在他的个人社交媒体上发了一篇短文,主要内容是他在白宫会见了今年
【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