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中国抵制预制菜?因为别的国家没办法! 最近半年,预制菜的话题在国内吵

田田的梦鲜花 2025-09-20 09:41:11

为什么,只有中国抵制预制菜?因为别的国家没办法! 最近半年,预制菜的话题在国内吵得沸沸扬扬。 从罗永浩和贾国龙那场持续五天的“预制菜大战”,到袁记云饺被曝馅料是冷冻品、皮不是现擀的,再到家长们对“预制菜进校园”的集体恐慌,几乎每一次相关新闻出现,都会引发全网热议。 有意思的是,这种强烈的抵制情绪似乎只在中国格外突出,在欧美国家,预制菜和罐头早已是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很少见类似的争议,这背后并非中国人“挑剔”,而是藏着一段关于民生保障的差异,以及一场关于饮食选择的深层博弈。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得先从我们熟悉的“菜篮子”说起,现在大家去菜市场,新鲜的绿叶蔬菜、活蹦乱跳的鱼虾随手可得,没人觉得这是件稀罕事,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一切都源于曾经的菜篮子工程。 正是这项政府主导的民生工程,从生产、流通到销售全链条发力,才让新鲜食材成为普通人触手可及的标配。 而在欧美国家,情况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那里的新鲜绿叶蔬菜和活鱼虾价格极高,堪称奢侈品,底层民众根本吃不起也很难买到,他们日常吃的多是预制菜、罐头这类加工食品,不是因为有多喜欢,而是实在没有别的选择,本质上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挑选。 中国消费者能抵制预制菜,恰恰是因为菜篮子工程给了大家拒绝的底气,当新鲜食材唾手可得时,人们自然会对需要长期储存、多环节运输的预制菜产生更高要求,但随着餐饮行业的发展,预制菜却悄悄占据了市场半壁江山,这背后是商家无法抗拒的现实利益。 现在的餐饮业早已不是十几年前的模样,人工和租金成本一路飙升,很多餐馆光厨师工资就占了成本的四成,再加上高昂的店面租金,利润空间被压得极低。 而预制菜完美解决了这些痛点:批发价只要3到8元一份,省去了雇大厨的钱,后厨空间也能压缩,出餐只要几分钟,净利润比现做高出十几倍。 这种成本优势让预制菜迅速渗透,2022年数据显示,全国七成外卖商家都在使用预制菜,真功夫、吉野家等头部连锁的使用比例更是接近100%。 商场里连锁餐饮越来越多,也是因为它们靠中央厨房做预制菜利润更高,能承担起不菲的租金,传统小餐馆反而慢慢失去了生存空间。 消费者的抵制,其实并不是反对预制菜本身,大家能接受便利店十元的速食饭是预制的,也能理解餐饮行业的成本压力,但无法接受花现炒的钱吃预制菜,尤其是商家还打着“新鲜现做”的旗号。 2024年武汉山姆超市就出过类似问题,卤菜拼盘正面标着“当日分装”,背面却藏着“保质期1年”的冷冻预制信息,这种欺骗感远比预制菜本身更让人愤怒。 更核心的矛盾在于,预制菜行业至今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原料是不是有农药残留、有没有用转基因食材,包装上看不到;生产、运输、储存环节能不能全程冷藏,全靠商家自觉;添加剂用了多少、对身体有没有害,也缺乏透明信息。 就像有人说的,即便有标准,也难保不会有人不执行,或是遇到不可抗的意外,这种不确定性让大家很难放心。 不过客观来看,预制菜也并非一无是处,国家倡导发展预制菜,是因为它能推动餐饮行业从“小作坊”转向规模化、标准化运营,还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比如一斤冻鸡翅加工成预制半成品,价格能翻一倍多。 而且随着急速冷冻等技术发展,现在有些预制菜已经能做到不加防腐剂,营养保留甚至比长途运输的“新鲜蔬菜”更好。 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抵制”或“接受”,萨莉亚明确告诉消费者自己用预制菜,价格也亲民,就赢得了认可。 老乡鸡用红黄绿标签区分预制程度,同样获得了理解。这说明消费者要的只是知情权和选择权,而不是被蒙在鼓里当“冤大头”。 说到底,中国的预制菜抵制潮,本质是“有得选”之后的品质追求,当菜篮子工程保障了新鲜食材的供给,人们自然会对饮食有更高期待,而那些没有这种保障的国家,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更谈不上抵制。 未来,预制菜大概率会像冰箱、微波炉一样,成为现代饮食的一部分,但它不该是资本挤压新鲜食材市场的工具,更不该是商家欺瞒消费者的手段。 只有行业主动透明、监管守住安全底线,让消费者明明白白选择,预制菜才能真正融入日常,而不是一直站在舆论的对立面。 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选择阅读了此文,这说明是对我水平的认可,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再次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49
田田的梦鲜花

田田的梦鲜花

一个能力很小 欲望很大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