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雍正帝驾崩,李卫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很好,于是哭晕在棺椁之前。乾隆仿佛

历史趣闻社 2025-09-09 00:06:04

1735年,雍正帝驾崩,李卫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很好,于是哭晕在棺椁之前。乾隆仿佛看明白了他的心思,既赏赐珍珠,又册封其功名,此时,被安抚的李卫还不知道自己的新主子有多么的"坑爹",否则恐怕会哭死在灵堂里。 李卫之所以这么慌,不是没有缘由的。他在雍正朝是出了名的"刺头",专挑权贵的毛病,不管是亲王还是皇亲国戚,只要犯了错,他该弹劾就弹劾,该举报就举报。雍正帝就喜欢他这股不怕得罪人的劲儿,觉得他能替自己整顿吏治,所以一直把他当心腹重用,从一个捐官一路提拔到直隶总督,手握实权。 可乾隆不一样,他刚登基的时候,表面上对雍正留下的老臣客客气气,心里却早就有了自己的盘算。他觉得雍正朝的吏治太严,少了点"人情味",更想树立自己宽厚治国的形象。李卫这种眼里不揉沙子的性格,在他看来就是"不懂变通",早晚得敲打敲打。 刚开始那两年,乾隆对李卫还算给面子。李卫照旧管着地方上的事,看到贪官污吏还是忍不住上奏,乾隆每次都笑着批复"知道了",可转头就把奏折压了下来,没几件真的照着办。李卫心里犯嘀咕,却也不敢多问,只能接着干自己的差事。 直到有一次,李卫查到诚亲王府的下人仗着王爷的势力,在京城外强占百姓的良田,还把反抗的村民打伤了。他气得不行,连夜写了奏折递上去,要求严惩王府下人,还百姓公道。这次乾隆没再和稀泥,而是召李卫进了宫,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话里有话地说:"李大人刚正不阿,朕一向佩服,可诚亲王是皇室宗亲,些许小事,何必闹得人尽皆知?" 李卫一听就愣了,他没想到乾隆会这么说,刚想辩解,乾隆又接着说:"朕知道你是为了百姓,可治理天下,得讲究个轻重缓急。以后这类事,先和宗人府商量,别动不动就递奏折。"这话明着是提醒,实则是敲打,李卫心里顿时凉了半截,他这才明白,新主子和老主子根本不是一路人。 从那以后,李卫做事越来越谨慎,可即便如此,麻烦还是找上了门。有一回,他弹劾一个地方官贪赃枉法,证据确凿,可那个官员是乾隆潜邸时的旧部,乾隆不仅没治罪,反而把李卫调去了浙江,名义上是升职,实则是夺了他的实权。 李卫到了浙江后,心里郁郁寡欢,没多久就生了病。乾隆得知后,派了太医去诊治,还赏赐了不少补品,可话里话外都在暗示他"安心养病,少管闲事"。李卫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的落叶,想起雍正帝当年对自己的信任,再看看如今的处境,心里五味杂陈。 好在李卫也算看得开,既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整顿吏治,他就把心思放在了民生上。在浙江任上,他修水利、治盐碱地,还帮着百姓发展养蚕业,让不少贫苦人家过上了好日子。当地百姓都念他的好,给他立了生祠,逢年过节都去祭拜。 乾隆听说这件事后,心里有些不是滋味,既佩服李卫的实干,又觉得他风头太盛。不过看着百姓对李卫的爱戴,他也没再为难,只是在李卫去世后,给了个"敏达"的谥号,算是对他一生功绩的认可。 后来有人说,李卫要是早知道乾隆会这么"改弦更张",当初在雍正灵堂哭晕的时候,恐怕真的就醒不过来了。可话说回来,李卫虽然没在乾隆朝继续风光,但他始终没忘了自己当官的初心,不管主子怎么变,都想着为百姓做事,这份心,比什么都金贵。 故事改编自《清史稿·李卫传》及清代民间记载

0 阅读:5725

评论列表

我的人生转了个弯

我的人生转了个弯

4
2025-09-09 08:18

大清就是在乾隆手里被毁了根基,吏治腐败势不可挡!

笨笨

笨笨

3
2025-09-09 01:28

李卫当官

重来

重来

1
2025-09-09 15:06

满清就是最垃圾的朝代!

我心匪石

我心匪石

2025-09-09 12:52

第一辈打江山,第二辈坐享其成,第三辈及以后就开始败家。

用户17xxx79

用户17xxx79

2025-09-09 08:26

结局已经很好了!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