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将领看到“9.3阅兵”的东风-5C和61后,仍然不服称:我们不会被吓倒,美军依旧有能力打赢,我们依旧保持领先!美国“航空周刊”报道,中国阅兵展示了多款新型装备,美国空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施耐德却很淡定表示,中国此举目的就是宣传武力强大,但我们并没有被吓倒,说白了就是:不足为惧! 那场声势浩大的阅兵,与其说是一场庆典,不如说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战略沟通。北京方面没有多言,而是选择用一种最原始、也最震撼的方式,“硬件宣言”,直接将实力摆上台面。 从首次亮相的东风-61,到号称能覆盖全球的东风-5C,再到指向性明确的“鹰击”系列反舰导弹,甚至还有被外界称为“卫星猎手”的红旗-29。官方特意强调,所有这些,无一例外,全是“现役主战装备”。 这是一种不容辩驳的沟通方式,用钢铁实体代替了千言万语。它清晰地告诉世界,中国的军事发展,在某些领域已经不是“追赶”,而是实现了“超车”。 面对这股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美太平洋空军司令施耐德站了出来,试图用一套话术框架来接住对手的重拳。他的核心表态是:“我们不会被吓倒。” 他熟练地引用了“威慑方程式”理论,把讨论引向一个抽象层面,说威慑由能力、决心和信息传递三部分构成,而“能力”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当他试图用实例来证明美国这份“能力”时,叙事却显得有些苍白。他提到了B-21轰炸机,可那玩意儿只交付了区区两架。他又提到了F-47战斗机,可那款战机甚至还没投入使用。 现实的骨感远不止于此。美军现役的F-35战斗机,妥善率连六成都不到。近期,F-16、F-35、F/A-18E接二连三地发生坠机事故,连“萨德”系统的拦截测试都频频失败,更别提多次受挫的高超音速武器项目了。 施耐德宣称美军习惯于在“对方武器杀伤区”内活动,这话说得豪气。但他的战术重点,却落在了如何加强基地的生存能力上,比如搞分布式部署、练习快速起飞。这听起来,更像是研究“如何活下来”,而非“如何压制对手”。 这场关于威慑可信度的攻防战,天平似乎正在倾斜。中方用的是已经部署、已经验证的成果:歼-20从研发到首飞仅用七年;察打一体无人机已部署南海;东风-26的射程实实在在地覆盖了关岛。 不久前,一次飞行距离长达1.2万公里的洲际导弹试射成功,外界普遍猜测其型号正是东风-41。这些都是既成事实,是构建威慑信用的坚实地基。 反观美方,其威慑叙事正遭遇“可信度赤字”。无论是研发进度落后的六代机YFQ-44A,还是仍停留在概念验证阶段的无人机协同作战系统,都让其“能力”主张显得底气不足。就连空军参谋长布朗,都因装备战略分歧而辞职。 这场中美之间的“超级对话”,观众遍布全球,而最敏感的听众,莫过于美国的盟友们。当美国的威慑外壳出现裂痕时,离心力便开始显现。 法国总统马克龙早就公开表示,欧洲不能再把安全完全寄托于美国的承诺。在亚洲,韩国急着收回战时指挥权,日本则明确拒绝了在本国部署美国核武器的提议。欧洲高喊“战略自主”的声音也越来越响。 国际舆论场更是精彩,评价两极分化。有外媒干脆做了个对比视频,直言美军的阅兵“像在遛弯”。这种声音的出现,本身就说明全球对中美实力对比的观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动摇。 单极霸权的时代确实过去了。施耐德的发言,被很多人解读为一种“防御型声明”,目的在于安抚内外。但当威慑需要靠言语来反复强调时,其本身的可信度就已经打了折扣。 未来的竞争,早已不是单一平台的优劣对比,而是整个体系稳定性的对抗。这场围绕阅兵展开的战略博弈,清晰地揭示了这一点。
全世界的军事观察家,这次,都被我们耍了。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在等轰-20,结果呢?
【18评论】【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