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这个常年霸位的大蛀虫被抓,集团各种先进战机、武器近些年简直开挂。谁还记得曾经的航发之痛,和中国男足一个样,投入资源最多却屡屡靠“卖惨”来装穷骗取同情。 早年间提起中国航发,业内人都透着一股无奈。那会儿的处境,说出来比中国男足还憋屈:国家砸钱最多,每年上百亿研发资金往里面投,可成果呢?主力战机还得靠进口发动机 “续命”,国产某型战机因为动力不稳,列装计划一拖再拖; 民用领域更不用提,C919 大飞机刚立项时,绕不开国外发动机的 “卡脖子”,核心动力自主化像块压在胸口的石头。 更气人的是,这边科研人员在实验室熬通宵啃技术,那边蛀虫却在偷偷挖墙脚。 2016 年中国航发集团刚成立,外界都以为是 “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开始,谁知道成了某些人的 “敛财狂欢”。某核心研究所的老工程师现在想起这事,还忍不住拍桌子“有次我们研发某型涡扇发动机,要采购能扛住 1800℃高温的单晶合金,结果钱花出去,回来的是普通不锈钢板!” 老工程师攥着那块 “假材料”,指节都泛白,“这玩意儿往发动机里装,跟把柴火塞进跑车引擎有啥区别?试车时叶片直接烧穿,半年心血全白费!” 更荒唐的还在后头。有个分管采购的领导,居然盯上了叶片冷却孔的加工费 —— 那可是保证发动机寿命的关键工序,精度差一丝都不行。 可这人倒好,从加工经费里挪走几百万,直接付了豪华游艇的首付。等到审计时发现钱少了,他还编瞎话说是 “加工难度超预期,成本上涨”,把科研团队当傻子糊弄。 最揪心的一次,是为新一代战机研发中推发动机的时候。那会儿团队连续三个月没睡过整觉,终于把燃烧室设计方案磨出来了 —— 这个部件直接决定发动机推力,当时离首次热试车就差一周。 可突然,负责设计的 8 个人集体 “休假”,项目直接停摆。后来查出来才知道,2.1 亿专项经费被时任某部门负责人挪走了:一部分填了他在境外赌场的赌债窟窿,另一部分投进了私人房地产项目。 而那时候的国际局势,根本不给我们喘息的机会。美国普惠的 F135 发动机早就量产,装在 F-35 上满世界飞;俄罗斯的 “产品 30” 发动机也进入定型阶段,苏 - 57 战机很快就能形成战斗力。 周边国家陆续换装先进战机,我们的航发却被内鬼拖了后腿 — 别人在往前跑,我们却在原地填窟窿,那种焦虑,每个航发人都记得。 直到这个大蛀虫被抓,航发领域的反腐风暴才算真正刮起来。 紧跟着的,是真刀真枪的改革:集团搞了 “经费溯源系统”,每一笔钱花在哪、买了什么材料、试验数据对不对,全流程透明,多部门交叉查;纪检人员直接驻进研究所,关键岗位半年一审计,谁再想动歪心思,门都没有。 这一改,效果立竿见影。才两年时间,单晶叶片的良品率从之前的不足 40% 飙到 92%,再也不用看国外脸色;之前停滞的中推发动机项目重启后,不仅解决了燃烧室难题,推力比还提升 15%, 油耗降了 8%—现在装在某新型战机上,一次巡航能覆盖之前两倍的空域,机动性直接追上国际先进水平。 更惊喜的是,航发技术还 “反哺” 了民用领域。高温合金技术用到民用燃气轮机上,国产机组发电效率一下子冲到国际前列;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经验,给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提了新思路。 现在再看天上的战机、地上的燃气轮机,没人再提 “航发之痛”— 因为那个吸走行业心血的蛀虫没了,中国航发的 “心脏”,终于跳得又强又稳。 这哪是简单的 “开挂”?是清除了内鬼,才让真正的技术实力露了出来;是堵上了窟窿,才让国家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变成了守护蓝天的底气。
得益于这个常年霸位的大蛀虫被抓,集团各种先进战机、武器近些年简直开挂。谁还记得曾
古今知夏
2025-08-22 18:17:29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