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考1分还能当老师说起:农村教育的难,真不是一句“无奈”能盖的最近教育圈里

庚黑星君 2025-08-16 04:45:51

从教师考1分还能当老师说起:农村教育的难,真不是一句“无奈”能盖的

最近教育圈里出了两件荒唐事,先是云南耿马县特岗教师招聘,有人笔试17分就进资格复审,当时就觉得够离谱了。

结果没过多久,江西永新县又整出个更魔幻的,8月9号公布的农村小学选调初中拟录取名单里,从第10名开始,笔试成绩直接断崖式下跌,居然有7个人考了个位数,最夸张的是有两人直接考了1分。

现在当老师门槛这么低了吗?大街上随便拉个人,哪怕是没接触过教育的,蒙也能蒙个十几分吧?考1分、几分,这不是纯纯摆烂吗?

难道永新县的初中老师已经缺到这份上,连“傻子”都能往里塞了?

面对全网质疑,永新县教体局给出的解释也挺有意思:说是县里人口减少,小学学生少了,老师就富余了,可初中又缺老师,所以才从小学调老师去初中。而且这些老师都有本科学历,也有初中教师资格证,当初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这两门都合格了,现在笔试考低分,是个人原因,不能说明水平差。

这是怎么回事?有教师资格证,还是在岗的小学老师,就算好多年没碰初中知识,稍微翻两页书,也不至于考1分吧?除非是压根没打算好好考,故意瞎写。

这就让人忍不住怀疑,他们当初进小学当老师的时候,是不是走了啥“特殊通道”?不然怎么连最基本的考试态度都没有?

后来我又看到一份县城初中的选调名单,才算明白这里面的门道。

永新县有个《农村小学选调县城初中拟录取名单》,里面的笔试成绩高得吓人,最后一名也有87.45分。

同样是从小学调去初中,怎么去农村和去县城的成绩差这么多?答案其实特明显,就是因为地点不一样。

那些考1分、几分的老师,根本就不想去农村初中,故意用考低分的方式“软抵抗”,心想“我都考这么差了,总不能还让我去吧”。

可他们没想到,永新县根本不吃这一套,直接把他们“录取”了,说难听点,就是“抓壮丁”。

但说实话,我还真有点同情永新县这边。要是有办法,谁愿意这么干啊?肯定是农村初中实在招不到老师,再不这么做,孩子们连上课的老师都没有了。

大家可能对永新县不太了解,我查了下,这地方2018年才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2020年的时候还有报道说,县里总人口50多万,每年有10多万劳务人员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和老人特别多。而且它地处罗霄山脉中部,虽然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部分,但地理位置确实偏,条件肯定不如县城和大城市。

在现在大学生遍地走、找工作越来越难的情况下,还是没几个人愿意去这种地方当老师。所以永新县从小学调老师去初中,还得用“抓壮丁”的方式,看似荒唐,其实全是无奈。

可这种无奈,真不是永新县独有的,很多农村地区的教育都面临这样的困局,归根结底是教育资源配置太不合理了。

这些年“大基建”搞得风风火火,学校的硬件设施其实差不了多少,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教学楼、操场、多媒体设备,除了极个别特别偏的地方,都没什么大区别。

真正的差距,全在师资上。

大家的智力其实都差不多,为什么有的人能上双一流大学,有的人只能上专科?抛开学生自己用不用功、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最关键的就是师资力量不一样。

我认识个在内蒙古教书的大学同学,他说衡水中学的老师年薪几十万,所以再偏远的学校也不缺名师。可全国有几个衡水?大多数农村学校都在上演“教师荒”的连续剧。

优秀的老师都往城市跑,往条件好的学校挤,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就跟“发配边疆”似的,谁都不愿意去。这种情况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就成了一种趋势,而这种趋势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名校里的农村生源越来越少。

就说复旦大学,2025年的新生里,农村生源只占8%,城市生源占64%,县镇生源28%。而且这8%的农村生源里,75%都来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靠政策倾斜。要是没这政策,农村学生能进复旦的,估计就更少了。

再看大家最关注的清华北大,80年代的时候,农村生源还能占到30%,到了2010年之后,就不足20%了。2012年到2025年虽然有点回升,但跟复旦一样,也是靠政策“照顾”才有的结果。

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高考是改变命运最有效的办法。可现在的情况是,考不上名校,想靠学历改变命运就难了,尤其是农村子弟,机会就更少了。这样一来,阶层就越来越固化,真要是彻底板结了,后面会出啥问题,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懂。

教育的目的大家都清楚,可教育过程中,什么才是最重要?我觉得是公平!优秀的老师都集中在少数学校和区域,这本身就不公平。

可能有人会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家老师想往好地方去,也是人之常情,得尊重个人意愿,那些老师'软抵抗'也能理解。”

这话听着好像有道理,但大家别忘了,教师的待遇是等同于公务员的!最近大家不都在聊养老金嘛,教师退休后的养老金,明显比当地平均水平高不少。

享受了这么好的权利,不得履行相应的义务吗?要是不想去农村任教,那当初就别选教师这个行当啊,这道理放哪个国家、哪个行业都成立。

当然,也不能指望老师都靠自觉,都有啥高尚的道德情操。说句实在的,老师也是普通人,跟医生一样,根本不是什么“灵魂工程师”“白衣天使”,他们选这个工作,就是为了谋生。

真正能约束他们的,还是规则。

要解决师资不均的问题,其实有不少办法。比如以一个城市为单位,把每年的教育支出分一分,别都给市区,农村得多给点,比如市区3成、农村7成。只有待遇差距拉得足够大,优秀的老师才会为了钱去农村任教。就像衡水中学,那地方条件也不算多好,为啥能吸引那么多好老师?还不是因为钱给到位了。

除了财政倾斜,还得搞硬性的教师轮岗制度。比如规定每个老师,必须在农村教几年,再去城市教几年,循环着来,不能让老师一辈子都待在条件好的学校。

最关键的是,得取消“名校”的概念。只要还有名校,教育公平就很难实现。有人可能会担心:“取消名校,会不会培养不出拔尖人才?”

可大家想想,这么多年来,我们的高校到底培养出几个顶级人才?就算取消名校,还能差到哪儿去?更何况,取消名校后,选材面会更广,农村学生考上名校的比例肯定会上升。

最重要的是,这么做能真正实现教育领域的“公平”。

教育的初心,不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机会吗?

 

现在农村教育的困局,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解决起来也肯定需要时间。但至少得从现在开始行动,别再让“老师考1分还能去农村当老师”这种荒唐事再发生,也别再让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了。

0 阅读:9
庚黑星君

庚黑星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