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已无力狡辩。美国万万没想到英国媒体会不顾及美国多年盟友情面,彻底曝光了其丑陋的一面。 2025年8月14日,路透社一则独家报道撕开了美国技术霸权的遮羞布:美国政府秘密在英伟达、AMD等公司的AI芯片中植入追踪器,监控其是否被转运至中国。 这些追踪器不仅藏在服务器包装箱内,甚至嵌入芯片组件中,部分设备还能通过“地理围栏”技术远程停用。这场被包装成“国家安全”的行动,实则是美国对全球供应链的赤裸裸操控,连盟友媒体都看不下去,直接揭了老底。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与联邦调查局(FBI)合作,在出口至中东、越南等地的AI芯片服务器中植入追踪设备。 这些装置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包装上的大型追踪器,尺寸堪比智能手机;另一类是隐藏在服务器内部电路板上的微型装置,需拆解设备才能发现。更恶劣的是,部分芯片被曝具备“地理围栏”功能,一旦定位到中国境内,可远程触发停用机制,直接让高价采购的服务器变成废铁。 这种监控手段并非是临时起意,早在2024年的时候,一批搭载英伟达芯片的戴尔服务器就被发现同时安装内外双重追踪器。 美国执法机构对此轻车熟路,1985年休斯飞机公司运输受控设备时,美国海关就曾在机场拦截货箱并秘密加装追踪装置。但此次规模与隐蔽性远超以往:涉及戴尔、超微等多家厂商,追踪数据实时传回美国商务部,甚至可能作为刑事起诉证据。 就在追踪器丑闻曝光前三天,英伟达刚承认向美国政府上缴在华AI芯片销售收入的15%,以此换取对华出口许可。这种被业内称为“芯片税”的条款,在现代贸易史上堪称荒诞,企业不仅要接受技术阉割(H20芯片性能仅为H100的20%),还要为特权支付天价赎金。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以“安全风险”为由强推追踪器,一边对英伟达芯片后门问题装聋作哑。中国网信办检测发现,H20芯片通过电源管理模块植入远程关闭电路,CUDA生态系统还会将数据默认传输至新加坡服务器,完全踩中《数据安全法》红线。 美国这种双标的操作是有先例的。2013年“棱镜门”事件中,思科路由器被曝为NSA预留后门;2021年丹麦媒体揭露美国监听欧洲盟国领导人。如今芯片追踪器不过是“棱镜计划”的硬件升级版,区别在于连商业遮羞布都不要了,直接让企业当“数字税吏”,既收钱又监控。 路透社的爆料之所以致命,在于它撕破了美国“技术安全”的话术伪装。作为英国老牌媒体,其报道直接引用戴尔、超微供应链人士证词,甚至公布拆除追踪器的现场照片,让美国政府连“否认”的余地都没有。 这种盟媒“背刺”反映了一个趋势:当美国滥用技术霸权无差别打击时,连传统盟友也开始警惕。德国《明镜》周刊随即发文质疑:“谁能保证追踪器不会用来窃取欧洲企业数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已要求美方澄清对日出口芯片是否同样受控。 更深远的影响在供应链层面。中国并非唯一受害者,越南、沙特等中转国同样被监控。这迫使全球企业重新评估对美技术依赖:阿里巴巴平头哥加速RISC-V架构芯片研发,华为开源CANN框架替代CUDA生态,甚至台积电都开始为国产光刻机预留产能。 美国本想用追踪器锁死中国,却亲手加速了全球去美化进程。 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并非始于今日。1996年“瓦森纳协定”将中国列为禁运对象,但中国依然搞出了北斗导航;2018年制裁中兴,结果华为海思一夜转正;2022年禁售高端GPU,中国昇腾910B芯片性能三年追平80%。此次追踪器事件不过再次证明:封锁越狠,突破越快。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80年代日本半导体被美国打压时,东芝机床被装追踪器,日立员工被FBI钓鱼执法。但四十年后,日本半导体沦为二流,中国却崛起为最大对手。 区别在于,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市场、4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全球最全工业门类。当特朗普政府还在盘算15%的“霸权税”时,中国移动已把191亿元订单转给华为昇腾。这场博弈的终局早已注定,技术铁幕终将砸到自己的脚。
美国原来限制英伟达芯片进入中国,是为了“打压限制”中国的芯片产业,而今放开H20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