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买俄罗斯石油后,中国对俄油的兴趣,正变得越来越大? 彭博社日前援引能源咨询公司EnergyAspects的报告称,中国炼油厂对沙特原油的需求正在下降,其中一些企业已经减少了沙特9月装船的长期合同原油提货申请。 自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凭借俄罗斯原油的大幅折扣,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俄油买家之一,日均进口量最高超过200万桶。但随着美国在2025年8月对印度加征50%关税,印度国有炼油厂不得不暂停部分俄罗斯原油采购,尤其是10月装船的乌拉尔原油订单。 这种调整并非完全出于自愿——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长普里曾明确表示,印度的能源采购只考虑国家利益,但现实是,面对美国关税大棒,印度不得不暂时妥协。不过从长期看,印度的俄油进口量可能不会归零,毕竟俄罗斯原油占其总进口量的35%-40%,完全替代需要时间。 印度的退缩为中国腾出了市场空间。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5年1-2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1568万吨,同比增长23.8%,占总进口量的19%,首次超过沙特成为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 与此同时,中国炼油厂对沙特原油的需求却在下降,部分企业已减少了沙特9月装船的长期合同提货申请。这种转变的核心原因在于价格:俄罗斯乌拉尔原油价格在2025年持续走低,4月均价跌至54.8美元/桶,较布伦特原油折价超过10美元。对于追求成本效益的中国炼油企业来说,这种价差极具吸引力。 具体到操作层面,中国炼油厂的策略调整十分明显。以沧州炼化为例,这家企业在2024年通过采购高性价比原油,全年节约成本超过预期,其中就包括增加俄罗斯原油的采购比例。 这种策略并非个案——彭博社援引EnergyAspects的报告指出,中国炼油厂正通过调整采购结构,将更多预算转向价格更低的俄罗斯原油。这种调整不仅体现在现货市场,长期合同也在发生变化:部分企业已与俄罗斯供应商协商,将原本计划进口沙特原油的额度转为采购乌拉尔原油。 价格优势之外,中俄能源合作的基础设施也在提供支撑。目前,中俄之间的原油管道运输能力已达每年3000万吨,其中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在2024年提前实现38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满负荷输送。 这种稳定的运输渠道,使得俄罗斯原油能够以较低的物流成本进入中国市场。此外,俄罗斯还计划通过哈萨克斯坦向中国增供250万吨石油,这一方案虽面临技术挑战,但已进入实质推进阶段。相比之下,沙特原油依赖海运,运输时间更长且受国际局势影响更大,在稳定性上稍逊一筹。 地缘政治因素也在强化这一趋势。美国对印度的关税施压,本质上是试图通过制裁俄罗斯能源出口来削弱其经济。但中国在这场博弈中采取了不同策略:既不跟随西方制裁,也不放弃市场原则。 这种中立立场使中国得以继续扩大俄油进口,同时避免卷入直接对抗。例如,在中美贸易谈判中,中国明确拒绝了美国要求停止购买俄油的无理要求,最终迫使美方将关税暂缓期延长90天。这种政策连贯性,为中国炼油企业长期布局俄罗斯原油提供了稳定预期。 从俄罗斯的角度看,印度市场的萎缩迫使其更加依赖中国。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原油海运出口量中有近50%流向亚洲,其中中国占比持续上升。为了巩固这一市场,俄罗斯不仅提供价格折扣,还在积极拓展运输渠道。 例如,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正在制定通过哈萨克斯坦向中国增供石油的技术方案,同时推动“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谈判,以进一步绑定中俄能源合作。这种战略调整反映出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的生存智慧——通过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对冲欧洲市场的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俄油的兴趣增长并非单纯的替代效应,而是基于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俄罗斯原油以中重质为主,适合加工成柴油、沥青等产品,而中国炼油企业近年来通过技术升级,已具备高效处理此类原油的能力。 与此同时,中俄在炼化领域的合作也在加强,例如在黑龙江边境地区规划的跨境炼油项目,将进一步提升俄罗斯原油的加工效率。这种产供销一体化的布局,使得中国对俄油的依赖度不仅体现在进口量上,更体现在产业协同上。 当然,这种趋势也面临一些潜在挑战。首先是运输瓶颈:尽管中俄管道运输能力在提升,但俄罗斯远东港口的基础设施仍显不足,部分原油仍需通过海运,而“影子舰队”的运输效率较低,且存在被扣押风险。 其次是国际油价波动:如果布伦特原油价格因中东局势等因素大幅上涨,俄罗斯原油的价格优势可能减弱。此外,欧盟对俄油的制裁仍在持续,虽然中国暂未受直接影响,但未来若制裁范围扩大,可能对中俄能源合作造成干扰。 印度减少俄油进口为中国提供了扩大市场份额的机遇,而中国炼油企业基于价格和成本的理性选择,正在推动这一趋势加速发展。这种变化不仅重塑了中俄印三国的能源关系,也对全球原油定价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印度不买俄罗斯石油后,中国对俄油的兴趣,正变得越来越大? 彭博社日前援引能源咨
天天纪闻
2025-08-13 17:17:25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