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战中,18岁的赵梓山参加白刃战,他记得“拼刺刀,谁先动手谁先死”,一个头戴钢盔、腿上打着皮绑腿的日寇向他冲来,赵梓山紧盯敌人眼晴,等待日寇先刺。 1926年春天,赵梓山生在山东临沂田口镇的土坯房里,打小就没见过自己的爹,跟着娘靠给亲戚家的油坊做长工过活。 18岁时,他跟同村的赵梓云一块报了名,成了新四军游击队八大队的兵。 1945年3月打商河城,是赵梓山头回见大场面,城里住着600多日军,还有不少伪军,城墙又高又厚,城外挖着护城河,听说光陷人坑就有18道。 渤海军区的杨司令带着队伍来,跟八大队凑了3000人,战士们编了歌谣唱:“杨司令下命令,三天打下商河城”。 打东门那天,赵梓山蹲在护城河外的土坡后,看着爆破组的人抱着20斤的炸药包,在水里扑腾着往城门根挪。 导火索“滋滋”地冒火星,他吓得捂住耳朵,紧接着“轰隆”一声巨响,城门就像纸糊的一样塌了半边,烟土迷得人睁不开眼。 “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他跟着人群往前跑,脚下踩着炸开的碎砖,手里的套筒子颠得厉害。 城门口已经拼上了刺刀,日寇的三八式闪着寒光,可他看见有个戴眼镜的鬼子举着枪直哆嗦,被老兵一脚踹倒就缴了械。 后来才知道,那是从日本抓来的理发匠,根本不想打仗。 真正的考验,在三个月后的王楼子等着他,1945年6月,天刚热起来,玉米长到齐腰高,日寇调集了好多兵力,在临沂、商河一带搞“拉网扫荡”,想把渤海军区的主力一口吃掉。 八大队接到命令,掩护军区往虞城方向转移,他们住在王皋、齐集两个村,赵梓山和三班的人挤在老乡家的柴房里,白天帮着割麦秸,晚上就枕着枪睡觉。 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哨子就吹得急促,赵梓山跑到齐集村西头,选了道土墙当掩护,半蹲在地上,把枪架在墙头上。 没过多久,远处的土路上就黑压压来了一片人,一百多日寇带着伪军,扛着轻重机枪,马车拉着子弹箱,“咚咚”地往这边挪。 离着50米的时候,日寇停下了,赵梓山看得清楚,他们穿的呢子军服,枪上的刺刀在太阳底下反光。 “砰砰砰!”鬼子的机枪先响了,子弹打在墙上,土块“扑扑”往下掉,打了半个多小时,右边“噗通”一声,他扭头一看,15岁的小刘趴在地上,脑袋边上一滩血,手里还攥着没扔出去的手榴弹。 赵梓山眼圈发烫,可手不敢停,瞄准一个伪军的影子,“啪”地打了一枪,看着那人晃了晃倒下去,心里头又酸又涩。 副班长在左边,眼疾手快,有回日寇扔过来颗手榴弹,他跟捡石头似的抄起来就扔回去,“轰隆”一声在日寇堆里炸开了。 可架不住鬼子人多,打了俩钟头,八大队顶不住了,命令下来要撤。 赵梓山的子弹还剩15发,手榴弹扔了俩,副班长跑到小刘身边,把他的枪和子弹袋扒下来,“能多一分力气是一分”。 队伍沿着村里挖的濠沟往王楼子撤,七八里路,跑得上气不接,刚到村口,日寇就追上来了,把村子团团围住。 赵梓山守在东北角,靠着一堵断墙,墙外就是长得正旺的玉米地,可日寇不敢钻,沿着大路一点点往前挪。 他看见大队长陆虎子猫着腰跑过来,胳膊上缠着布条,渗着血,嘴里骂骂咧咧:“都给我顶住,顶不住提头来见!” 这仗打得比上午狠多了,没退路,只能死拼,子弹打在墙上的声音越来越近,赵梓山觉得耳朵嗡嗡响,嘴里又干又苦,从早上到现在,一滴水没喝,一口饭没吃。 日寇发起冲锋,端着刺刀“嗷嗷”叫,他和二十多个战友也上了刺刀,迎了上去,有个鬼子戴着钢盔,腿上绑着皮绑腿,直冲冲朝他扑过来。 “谁先动手谁先死”,赵梓山盯着日寇的刺刀,等他劈下来的瞬间,猛地往旁边一躲,顺势把枪往前一送,刺刀“噗嗤”扎进日寇心窝。 他听见那鬼子“嗷”地一声,赶紧双手一拧,“不拧一下,血会把刺刀吸住”,拔出来的时候,血溅了他一身。 西南方向枪声正密,他们顺着濠沟往外摸,黑夜里枪声乱成一锅粥,后来赵梓山才知道,王楼子最后炸成了平地,村里的老百姓夜里回来找亲人,哭声响了一路。 这之后没过俩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了,赵梓山跟着队伍整编,进了新四军正规部队,终于穿上了军装,领到了三八式步枪,子弹袋鼓鼓囊囊装着120发子弹。 可他总想起那杆“套筒子”,想起小刘,想起王楼子那堵断墙。 解放战争时,他打了孟良崮,打了淮海,1949年解放上海,一颗炮弹在身边炸开,他醒来时已经在往河南运的伤兵车上,腿上少了块肉,被评了七级伤残。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那会儿一把生锈的枪、25发子弹,就能让一个18岁的青年敢跟装备精良的日寇拼命。 如今这太平日子,是他们用命换的。
山东抗战中,18岁的赵梓山参加白刃战,他记得“拼刺刀,谁先动手谁先死”,一个头戴
断代史鉴
2025-08-13 00:36:20
0
阅读:1